在範仲淹的身上,可謂處處都有著寇準的影子。無論是身世背景,還是為官經曆,甚至是他們的軍事主張,幾乎都如出一轍。事實也正是如此,寇準作為當時最著名的諍臣,尤其是讀書人心中的楷模,範仲淹雖然和他沒有直接的交往,但心中卻是無比崇敬的。在範仲淹一生的諸多行動跡象和文字表露中,都可以看出他對寇準的景仰,因而其學習寇準的治國思想也就變得自然而然了。如果範仲淹能夠達成宋夏之間的和議,那麽將無異於第二個“澶淵之盟”,範仲淹也會因此而成為寇準第二。

    出鎮鄜延路

    就在範仲淹於越州知府時,蓄謀已久的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其祖李繼遷,其父李德明)忽然稱帝,西夏王朝就此建立。在此之後,西夏大軍東征西戰,攻略了大片宋國土地,兵鋒一時銳不可當。西夏位於宋朝西北,自古民風彪悍,又盛產優質馬匹,很早就對北宋政權構成重大威脅。“澶淵之盟”簽訂之後,北宋的主要敵人就成了西夏,但是雙方也有約定,因而長期以來並沒有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李元昊正式建國,以及後來對宋朝的大舉進攻,標誌著雙方的和平關係徹底終結,戰爭由此拉開。

    西夏的崛起,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北宋的姑息養之。一方麵,北宋統治者對西夏小國存在心理優越感,認為他們不足為患;另一方麵,北宋也疲於深入西北作戰,被黨項遊兵散勇不斷襲擾。為此,北宋的做法是劃定統一界限,約定雙方互不侵犯。為了避免黨項人到宋朝境內搶掠,北宋還在宋夏邊境開設榷場,也就是自由貿易市場,以供雙方互通有無。但李元昊卻貪得無厭,認為貿易不如搶掠來得快,於是他一直主張對北宋用強。此時,他繼承了黨項首領之位,便開始大舉發兵攻宋,並且稱帝建國。

    消息傳來,趙禎一邊加強邊境防務,一邊調遣精兵強將趕赴西北前線。然而,由於主持西北軍務的範雍胸無大略,被李元昊接連攻下數座城鎮,已經遭到撤職。新近被提拔的韓琦擔心自己無法掌控局麵,急忙上書朝廷,要求調範仲淹到西北前線和自己一同主持軍務。趙禎在這個時候才想起範仲淹,由於他對範仲淹的能力也高度認可,因而很快就同意了韓琦的請求,任命範仲淹為陝西都轉運使,統一掌管西北大軍的錢糧供應。

    按照朝廷的安排,範仲淹隻需負責西北大軍的後勤即可。但範仲淹顯然不滿於此,他一到前線便開始展開各種調查,很快完成了戰事情況的分析報告,同時附上了自己的戰略建議遞交朝廷。當時,北宋方麵的戰略構想是發大軍征繳西夏,一舉將其蕩平。但範仲淹認為這種做法太過冒險,因為西夏軍雖然勢力較小,但是精銳程度優於宋軍,而且善於騎兵作戰,機動性非常之強。如果宋軍深入西夏作戰,一來不善於騎兵作戰,很容易遭到西夏騎兵衝擊,亂了陣腳後必定大亂而潰;二來宋軍精銳盡入西夏境內,如果西夏大軍發揮其機動性,繞過宋軍主力大舉攻入宋朝境內,其兵鋒將無人能擋。

    為此,範仲淹建議,此次作戰最好將精銳部隊分布在各個城鎮,伺機出戰,讓西夏軍被迫下馬攻城,削弱他們的戰鬥優勢。總體來說,宋朝官軍要以防為主,以拖為輔,以奇製勝。範仲淹的此次建議,絕大部分被朝廷采納,趙禎也為此做出了重要的人事變動。具體來講就是以夏竦為前線主帥,以韓琦和範仲淹為前線副帥,整體布局上呈現三人互為掎角的戰略態勢。為了加強滿朝大臣的團結協作,趙禎召回了呂夷簡出任宰相,難能可貴的是,呂夷簡也對範仲淹的作戰建議也大為讚同。

    為此,趙禎還專門致信範仲淹,希望他能夠和呂夷簡冰釋前嫌。範仲淹的表現更為大度,他回信給趙禎說,自己做事向來是對公不對私,從來沒有對呂夷簡有任何個人偏見。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範仲淹還直接寫信給呂夷簡,用謙虛的態度請教問題。呂夷簡也能夠以大局為重,時常與範仲淹往來通信,對於前線戰事的支持更是不遺餘力。由此可見,當時的北宋朝廷上下,在外敵麵前所表現出來的高風亮節,還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範仲淹當時奉命鎮守的是鄜延路,在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府張存請辭離任後,鄜延路的政權、軍權和財權就落到了範仲淹一人手中,他也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應該說,自古文臣掌兵都有一定的局限,道理很簡單,任何一個拿慣了筆杆子的人,當他拿起槍杆子的時候都會有所不適。當時的宋朝官軍之所以戰鬥力低下,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範仲淹絕對是一個例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