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提倡成年人和孩子互相關愛、和諧共處,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成年人和孩子之間卻常常出現不和諧。這是因為成年人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成年人。

    孩子和成年人之間產生的許多問題中,有一些很明顯與兩者之間的矛盾有關。成年人的工作很複雜,並且有很高的強度,成年人很難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或適應孩子的節奏和生活方式而改變自己的工作。對於孩子來說,想要適應成年人的節奏同樣困難。我們可以用原始社會和我們現在的文明社會進行對比。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簡樸的生活,孩子很容易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避難所。那時,成年人的工作比較簡單,孩子可以自由地觸摸身邊的東西,也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成年人不會製止孩子的工作,也不會強迫孩子工作,孩子隻要感到累了就可以休息。

    但是,我們卻不能在文明社會中看到上述的場景。孩子必須按照成年人製定的節奏工作、學習和生活,他們沒有自由。機器的出現使孩子的生活節奏變得更加混亂。孩子沒有辦法自由地進行活動,他們在成年人過多的照顧和保護中感到壓抑。現在的孩子就像一個孤立無援的人,遊離在世界之外,沒有人願意為他們考慮,也沒有人願意給他們自由。

    成年人和孩子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必須相信這世上有兩種不相同的工作類型。

    成年人的工作

    成年人把建立一個超自然的環境當成自己的義務。為了履行這項義務,成年人要求自己按照社會規範,全力以赴地工作。社會規範是人類為了達到共同目的而製定的,但是,除了那些產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規範,還有一些屬於工作本質的規律。這些規律具有普遍性,適用於所有人和時代。

    勞動分工是所有生物中都存在的規律。由於不可能所有人都生產同一樣東西,所以對於人來說,這條規律也是非常重要的。效益規律與具體某個人的工作有關。這條規律體現了人們希望能用最少的勞動取得最大的成果。這並不是說明人們不喜歡工作,而是表明了人們有一種想要事半功倍的期望。雖然這些規律並不總是能普遍適用,但它們仍然是有效的。一個人擁有的物質財富是有限的,但是他卻總是想擁有更多的財富,於是他開始和別人競爭。競爭在野蠻動物中也會發生,比如說兩頭獅子爭奪同一隻山羊。

    除了自然的矛盾衝突外,人的心理偏離正軌也會導致其他衝突的產生。人們對財產的渴望就屬於其中的一種。這種對財產的渴望並不是指人類會將一些物品保管起來,它不是天生的,卻是無止境的。占有欲也是偏離正軌的心理,它使人們之間產生裂痕,最後發展成人與人的相互仇恨。占有欲不僅會摧毀一個人,還會摧毀一個集體,使這個集體支離破碎。於是,勞動的自然分工被剝削他人的勞動取代了。看起來,這種指導思想很適合人類,因為它可以以人類的權利為偽裝,在人類社會中樹立起一個以這種思想為中心的原則。謬誤一旦變成真理,受害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產生的危害就越來越廣。當所有人都被一種悲劇性的陰影所籠罩時,人們就很難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反而會把這種痛苦當成正常現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