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要根據自身的承受能力來選擇合理的方案,這樣的話才能使自己在投資的過程中放得開,而不是患得患失,擔心不已。理財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著年齡走,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需求或者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同,在投資的過程中學會分散投資,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實現最大化的收益。

    投資100法則:理財跟著年齡走

    小張現在是某家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年紀不大的他就已經在這個房價高得讓人仰望的城市買了套房,還買了一輛十來萬元的小轎車,令公司的同事羨慕不已。在一次聚會中,一位平時跟他關係不錯的同事終於開口問小張,他之所以能這麽年輕就在城裏買房買車的秘訣是什麽。

    原來,在大學期間,小張的學校裏舉行了一場理財培訓班,小張就是在那個時候聽到了“投資100法則”——理財跟著年齡走的理財觀念,在生活中,小張也是這麽做的,他隻是在不同的年齡段,根據“投資100法則”對自己抗擊風險的能力進行評估,從而得到正確的理財規劃。他開始理財比別人早,那麽買房買車當然也就比別人早了。

    其實,在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以及判斷上,人們在長期的理財實踐中總結出了簡單卻包含智慧的“投資100法則”,即以100歲減去理財人現在的年齡所得到的就是理財投資組合中風險資產比例。例如一個20歲的年輕人可以將80%的資產投資於股票及股票基金等風險較大的投資方式中;而到了60歲的時候,這類風險性較高的投資資產的比例就應當降到40%以下了,這時多以穩定性的投資為主,如存定期、國債等風險性較小的投資方式。以此類推,這就叫投資100法則。

    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由於在社會和家庭的角色不同,所以要根據角色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理財規劃,在每一個階段都要根據“投資100法則”對自己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判斷,做出正確的理財規劃,真正做到理財跟著年齡走,越走越有錢。

    對於處於青年期(20~35歲)的投資者,這個時間段,剛剛踏入社會並在社會上逐漸穩定下來,有能力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所以在投資組合中可以選擇風險性較高和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比如可以投資一點信譽較好、收益穩定的優質基金或者股票,另外還需要在健康上進行投資,投保一些住院醫療、重大疾病等健康醫療保險,以增加抗擊風險的能力。

    對於處於壯年期(35~50歲)的投資者,這個時期大多數人承擔著上養老、下養小的責任,雖然這個時間段收入增加了不少,但財務負擔也相應增加,因此可以考慮中長期投資風險類產品,從健康醫療、子女教育、退休養老等三方麵為自己做理財規劃,如可以參加銀行的教育儲蓄、購買醫療保險以及一些商業保險,以增強家庭抗擊風險的能力。

    對於處於老年期(50歲以後)的投資者,這個時間段,如何保持增值是最大的問題,控製風險成為首要考慮的目標。這個時期的投資則要首先考慮穩妥,理財產品應選擇貨幣基金、國債、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等,這些投資產品既可以免稅,風險又相對較少,收益又比同檔次定期存款高,而且流動性又比較好。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選擇這些投資產品時應以中短期為主。

    另外,也可以發展一些愛好或者發揮餘熱,如在公司掛職顧問,並時不時地輔導年輕人,讓自己的老年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和有意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