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理財和不會理財的人生絕對不一樣,學會理財,我們就會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有著清楚的目標和奮鬥方向,能夠合理分配資產,學會理想消費,同時也為未來實現財務自由的夢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知識改變命運不是一句空話,尤其是掌握理財知識能改變命運。

    有退休金,就什麽都不愁了嗎?

    “哎呀,想那麽多幹嘛?單位不是有養老退休金嗎?再說,人老了以後生活就會變得簡單,消費也會變得很低,也沒有什麽社交生活,所以我覺得完全不用擔心養老金的問題,這根本就是杞人憂天嘛。”

    恐怕這是很多年輕人心中的想法。老年,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太過遙遠的時代,指望現在的那些消費觀念“前衛”的年輕人自動自覺地為了幾十年後的養老問題而攢錢的確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更何況,不是還有養老金嗎?

    可是,現實未必像想象中那樣美好,讓我們來算一筆賬。

    一個普通人如果按照從60歲退休,活到80歲的標準計算,退休後的生活還有20年。如果要維持中國白領那樣的生活標準去“安度晚年”的話,大概需要300萬元。

    有位專業理財師經過計算還得出:如果不做任何投資的話,15年就會把這300萬元用光。理財師指出,目前中國物價平穩,通貨膨脹率為1%,但是根據2006年至2015年經濟發展報告預測,2015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將達到3%的水平。按此推算,那時的300萬元相當於目前約170萬元的購買水平。如果說你的家庭每月需要支出1萬元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300萬元也隻能支撐17年,這還不包括隨時可能發生的需要應急的支出,比如重病、車禍等各種意外狀況。僅僅考慮通貨膨脹這一個因素,養老所需要的錢就是一筆大數目,而你的退休金賬戶能夠提供養老所需要的金錢嗎?

    有人做過計算,在我國社保體係比較發達的地區,按照目前的養老金提出比例,在未來社會平均工資穩定上升的前提下,個人收入越高,到退休時,養老金達到退休前收入的比例越低。一般而言,社會保障體係隻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退休金收入隻能達到退休前工資收入的1/3左右,對於高收入人士,這一比例還要降低。也就是說,當前收入越高的人士,到年老的養老金可能越不夠用。

    感覺到壓力了嗎?

    好了,既然了解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那麽我們就要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既然養老金不足以養老,那麽我們就隻能在自己工作的這些年中為自己以後那些不能工作的日子多積累些資本。歸根結底,你隻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發財,二是理財。鑒於發財的難度係數過高,所以理財這一種方式穩定而又靠譜。

    36歲的徐芳現在是一家大型企業的部門主管,稅後收入有1萬多元,每月除去各種開銷大約可以節餘5000元,這樣她到退休時就可以存下100多萬元,但是,她現在已經開始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因為她經常聽到那些退休了的老上司抱怨說:“單靠退休金隻能夠吃飯,以往的儲蓄都不敢亂動,生怕生活中出現什麽意外,沒有錢來應急。早知道退休後的日子如此緊張,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為自己的退休做好準備。”老上司的抱怨讓徐芳也開始對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擔心起來。

    徐芳退休後每月有兩千多元的退休金,但是她覺得還不夠,就按照同事的建議買了養老保險。現在,她已經開始理財。她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一部分買了另外一套房子,她說這套房子就是為了養老買的,因為老了以後可能就不敢動用儲蓄,所以現在就必須提高投資回報率。她說,房屋是實物資產,可以規避通貨膨脹的風險。房價雖然會有波動,但是從長遠看,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房產價值的總趨勢還是上升的。另外,她通過谘詢個人理財師,對現有的儲蓄進行了合理的投資組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