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那遠處的山嶺,雖說成嶺成峰,從現在這個角度看,卻十足像個美人梳的海螺形狀的發髻。可是,這麽美好的發髻怎麽突然給人帶來一種憂愁和憤恨呢?因為當夕陽斜照在賞心亭上時,人們能否聽到失群的孤雁的哀嚎?真是“月冷風清也斷腸”。這難道不是在說:看,這個離別故土七八載的遊子和我們一樣可憐麽?

    想到這裏,你就不能不緊握腰中寶刀,憤憤地拍著樓上的欄杆!杜甫說:“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李賀也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現在我手中握緊這寶刀,把欄杆拍遍,誰能明白這位遊子的心意?難道我的“愁”、“恨”僅僅是一個遊子歸不了家麽?

    人們跟我講,在洛陽為官的張翰,看到秋季西風襲來,不覺間想到家鄉鱸魚膾和蓴菜羹美味,就立即辭官返回家鄉。現在又是深秋,北雁都知道南歸,我這個在江南飄蕩的遊子呢?

    我當然不會像許汜一樣在此“求田問舍”,置地安家,這樣,哪有臉麵見江東父老?我想如劉使君那般,為國事披肝瀝膽。但是,就像桓溫感慨自己在琅邪種的柳樹那樣,逝去的流年豈是你我能鎖住?但是,看見國家如風雨中的樹木,怎能讓人不憂愁?還是請這位穿著“紅巾翠袖”的少女,擦拭我這“無人會、登臨意”的眼淚罷!

    人言道:“項王泣數行下”,是為“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解脫;“江州司馬青衫濕”,是為舞動琵琶的長安歌女;“長使英雄淚滿襟”,是為七出祁山而未成霸業的諸葛,那“揾英雄淚”卻是為何?僅為“把欄杆拍遍”或是“江南遊子”的觸景生情?可說是,也不全是。“把欄杆拍遍”是訴說壯誌難酬“登臨意”的傾訴,而“江南遊子”是故土難複的不甘,除此外知音甚少的“弦斷誰聽”、時光無情的“可惜流年”也是題中之義。

    有人說:“這(首詞)是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鬱頓挫。”是啊,君不見,這“秋水長天”和“遠山”、“落日”下空曠遼遠的意境和休說“鱸魚堪膾”、“求田問舍”的大氣豪放麽?

    隻是這個請纓無路、虛度年華的建康通判流下的英雄熱淚,有誰能知?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