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財政支出;轉移支付

政府的巨額收入最終流向了哪裏呢?按經濟性質分類,政府的支出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政府購買,計入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政府以購買者的身份在市場上采購所需的商品和勞務,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如政府花錢修建道路、設立法院、提供國防、開辦學校、公務員工資發放、環境保護等,也就是帶有公共產品性質的產品和服務。政府購買性支出也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即實行等價交換。另外一部分則用於轉移支付等,不計入GDP,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農產品價格補貼、公債利息等方麵的單方麵無償轉移支出。轉移支付是通過政府將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再分配而實現的。由於是單方麵無償轉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而是為了實現政府特定的經濟社會政策目標,重點在於體現社會公平。在經濟發達國家,市場發育程度高,社會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政府一般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財政收入分配政策重點傾向於體現社會公平,因而轉移性支出占較大比重。由於政府的轉移支付實際上是把財政收入還給個人,所以,有的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負稅收。

最典型的是北歐國家,製定了非常完善的社會福利製度,它們被稱為西方福利國家。下麵以瑞典的福利製度為例。

瑞典實行的社會福利製度最大特點就是社會化,人人都參加統一的社會保障係統,並能享受由國家統一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這些保障主要有六大類:一是兒童保障,每個孩子出生前後,父母可以累計享受450天補貼產假,而且1~16歲的兒童每個月都可領取到相應的兒童補貼;二是教育保障,從小學到大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1~9年級的學生可以在學校享受免費午餐,高中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取一定數額的助學金,大學生每個月可獲得助學金和低息學習貸款;三是醫療與病休保障,人們不僅可以享受近乎免費的治療,而且還能從病休的第2天起領取到80%的病休補貼;四是失業保障,失業者從失業的第6天起得到失業救濟;五是住房保障,向低收入的有孩子家庭和低收入的退休者家庭提供的社會保障;六是養老保障,全國所有人都可以在年滿65歲後領取到最低限額的養老金。“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典人所享受的社會保障製度完全是由自己所交納的各種稅費支撐起來的。據計算,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納各種稅費。

可以說,這種福利製度幾乎覆蓋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各個階段,因此,被稱為“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製度。

發達國家的轉移支付製度在消除貧富差距和穩定社會方麵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為低收入家庭支起了“保護傘”。

由於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係隻能從低水平起步,保障基本生活,同時決定了當前完善社保體係的戰略重點要把完善保障製度作為目標,努力縮小差別,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再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保障製度體係,同時注重各項保障製度的相互銜接。

比如在扶貧方麵,我國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係,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以經濟發展為帶動力量、以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國家提供了多種農業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扶貧資金。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的扶貧資金,從2001年的127.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49.3億元,10年累計達到2043.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