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後,盛夏的暑熱如一匹金毛猛獸縱身而至,腳印所踏之地迅速躥起灼人的熱焰。

    人們紛紛逃入室內,關緊門窗,打開空調,以現代電器製造出的涼冷抵抗暑熱的威逼。空調供給的冷風把室內變成了幽涼的洞穴,而室外的世界卻更如熱浪滾動的火爐了。這個時候,最叫人措手不及的是突然斷電。斷電之後的洞穴很快變成了蒸籠,從籠子裏跑出來又不知該往何處,不由得懷念起童年時的夏天——那個連電風扇都沒有,卻絲毫不覺得酷熱難耐的夏天;那個在樹蔭、河水、竹床、涼席上度過的充滿了趣味的夏天。

    在夏天使用涼席祛暑的時代得追溯到東周之前,《詩經·小雅·斯幹》裏的“上莞下簟,乃安斯寢”,就是關於涼席的最早書寫。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則將涼席這一普通生活用品提升至藝術的審美境界,驚豔的憂傷,令讀者在品咂文字時便生出涼意。

    玉簟是詩人冠之與涼席的美名。在民間,涼席的稱呼則是樸素和直接的,草編的涼席就叫草席,竹編的涼席就叫竹席。

    草席是用馬蘭草、蒲草或燈芯草編織而成,質地柔軟,涼度也較低,適合體質較弱的幼童和老人。竹席的透汗性好,涼度高,置身其上確有冰玉般的涼潤與光滑。

    放暑假了,孩子們像鬆了綁的小猴子,迫不及待地撲入山野,在河裏戲水、捉魚,在長滿野果的樹上爬來爬去,騎在樹杈上,或抓著一根樹枝蕩秋千。玩累了,就摘一片棕樹葉子頂在頭上回家。孩子們雖留戀山野,卻不敢在外麵瘋得太久,會讓母親焦急,擔心得坐不住。母親希望孩子們老實地待在她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山上有很多蛇,毒得要命,碰上了可不是好玩的。”母親警告道。

    母親將一張舊的大草席鋪在堂前的地上,堂前有穿堂風,像個穿了隱身衣的頑童竄來竄去,不停地拂動牆上貼著的年畫,弄出沙沙的響動表示它的存在。孩子們在草席上圍坐著,玩一些小遊戲:挑棍子、拍三角、折紙飛機、下軍棋,時不時會為輸贏的不公爭吵起來,在草席上扭打,把已經破了的草席邊緣扯得更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