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政權當中有很多大臣都想恢複李唐舊製,但這件事最終還是由狄仁傑完成了,他的個人智慧和所起的作用自然可想而知。一般認為,狄仁傑對李唐政權有再造之恩,這種說法是毫不為過的。如果沒有狄仁傑,即使李唐宗室能夠恢複河山,也必定要經過一番亂局。但可惜的是,唐中宗李顯並不是一個治世之君,卻還是被狄仁傑推上皇位。這其中,狄仁傑和武則天的微妙關係一直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貫穿了整個武周時期,並最終決定了中國曆史的走向。

    老驥伏櫪

    憑借武則天的倚重,狄仁傑在此期間也得以推行一係列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說服武則天冊立李顯為太子,也就是在武則天駕崩之後,國家政權將遵循法律程序回到李唐宗室手中。應該說,狄仁傑的做法是頗具智慧的,一方麵他為武則天的治國不遺餘力,從而讓武則天對他的倚重與日俱增;另一方麵,他又堅決要求武則天傳位給李唐宗室,當武則天意識到自己的侄輩實在不堪重用後,恢複李唐政權的事也就這樣定下來了。何況,除了狄仁傑之外,還有很多大臣都主張恢複李唐舊製。

    宰相劉仁軌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高宗朝的元老,曾經建立不世功勳,武則天在他麵前都要算作後輩。但此人在從政後期變得越發圓滑,雖然在朝堂之上分量很重,卻不願為了李唐宗室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致仕之前,以劉仁軌的精明早已看出武則天的稱帝野心,於是他找了機會和武則天大講呂後。呂後就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在劉邦駕崩之後她便開始弄權,任用了一大批呂姓宗親。大臣們雖然一時忍辱負重,卻在她死後還是將呂氏一族鏟除殆盡,呂雉也被冠以專權的曆史罪名。

    劉仁軌的意思很明顯,自古女性當權就不被中原王朝所容,即便是像呂雉一樣精明的人,也隻能保障生前無虞,死後卻為自己帶來惡名,同時也為自己的宗親帶來禍患。但是劉仁軌哪裏知道,武則天的野心比呂後更大,那就是直接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但是,對於劉仁軌這樣的前朝遺老,武則天隻能好言安撫,並且讓他們安享榮華富貴。因為這些人雖然已經致仕,但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尚在,如果對他們采取強硬的態度和措施,不僅會造成輿論方麵的不利,而且會為自己帶來明裏暗裏的障礙。

    為了安撫劉仁軌,尤其是安撫他手下的一眾殘餘勢力,武則天派自己最得意的侄子武承嗣為其送行,並且把場麵營造的頗為壯觀。劉仁軌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也就心滿意足地去長安(今陝西長安)做他的西京留守了,至於李唐江山是否更名改姓,抑或將來是不是恢複李唐舊製,則完全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劉仁軌作為高宗一朝最具分量的大臣,卻采取這樣敷衍了事的態度,自然讓武則天稱帝的阻力大為減小。或者即便劉仁軌拚盡全力阻撓武則天,最終結果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他的做法隻能說為狄仁傑恢複李唐保存了力量。

    當然,以唐朝之盛,以太宗胸懷的寬廣,朝堂之上不可能沒有剛烈之士,比如同樣身居宰相重位的李昭德。此人頗具政治才幹,尤其在工程建造方麵有很高的造詣,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宰相。武則天稱帝之後,他雖然選擇了歸附,但處處與武則天為難,可以說是正麵反對武則天當政的代表人物,與劉仁軌形成了鮮明對比。比如武則天要拜武承嗣為宰相,李昭德策動了一眾大臣反對,最終迫使武則天作罷。武承嗣因此感到壓力,加緊指使爪牙王慶之遊說武則天廢李旦,並且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李昭德得知此事之後,居然找個理由親手將王慶之亂棍打死,此舉讓武承嗣及其勢力銷聲匿跡了好一陣子。

    與此同時,李昭德也在對武則天加強理論攻勢,全力勸阻她冊立武承嗣為太子。李昭德的說法很簡單,自古以來的皇位都是父子相傳,女性執政基本都屬於過渡時期。如果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武承嗣,他也會遵循這樣的慣例,追封自己的父親為先皇,同時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屆時,他會把自己的姑姑武則天擺在哪裏,恐怕沒人能夠說清,何況武則天和武承嗣之間還有一段家庭恩怨。相反,先皇高宗是武則天的丈夫,皇嗣李旦又是她的親生兒子,如果皇位按照慣例傳承,武則天身後自然會被子孫後代祭拜。李昭德的這番理論,顯然是經過慎重考慮的,至此他並沒有表現出自己的頑固一麵。

    然而,當李昭德隱隱覺得自己能夠左右武則天的意誌之後,想法和做法就變得越來越過激了。武則天想要登基稱帝,輿論攻勢必然要做足,具體來說就是製造所謂的祥瑞,武承嗣首開先例,後來追隨效仿者便不計其數。應該說,每個大臣心中都知道祥瑞是無稽之談,但是武則天畢竟要愚弄迷信無知的老百姓,為自己登基稱帝奠定民意基礎。對此,李昭德對於各種各樣的祥瑞事件露頭就打,並且脾氣越來越火爆,舉動也越來越粗魯。應該說,李昭德憑借自己的強硬做派,將武氏宗親的勢頭壓了下去,當然也將武氏宗親得罪了個遍,而接下來他所得罪的勢力,就足以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了。

    前麵已經說過,武則天之所以能夠讓李唐政權平穩過渡到自己手中,主要原因就是她培植了一支強大的酷吏勢力。李昭德作為正直大臣的代表,自然與酷吏一黨勢不兩立,因而他與來俊臣等人的仇怨很早就結下了。李昭德雖然品性正直,卻是一個手狠心黑之人,他與來俊臣過招,絕不僅僅停留在口頭對罵。比如來俊臣的得力幹將侯思止,就是死於李昭德之手,而且手段和殺死王慶之如出一轍。當時,武則天初臨天下,為了贏得好口碑,提倡勤儉節約。侯思止在這個時候得勢,暴發戶心理使然,每天奢侈無度,李昭德將此事查實之後,便將他杖殺在了朝堂之上。

    李昭德的以惡製惡,很快遭到了酷吏集團和武氏宗親的聯手打擊,來俊臣再次使用一成不變的誣告謀反手段,將李昭德下了大獄。此時,雖然已近酷吏當政末期,但是武則天想讓李昭德死,他最終也就冤死法場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李昭德下獄後不久,以來俊臣為代表的酷吏一黨失勢,來俊臣也被下獄,他和李昭德幾乎在同一時刻走上法場。而同樣是走上法場的兩個人,來俊臣受刑後百姓爭先啖其肉,李昭德受刑後來百姓卻哀呼奔走,自發為其舉行悼念活動。由此可見,老百姓有時雖愚,但公道自在人心,任何有悖天理人心而行事的人,都將麵臨可悲的下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