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為什麽需要好奇心

    講故事為什麽需要好奇心?

    當我們向顧客講述銷售故事時,要想顧客關注我們所講的故事,從而關注我們銷售的產品,我們應該如何做?可能你會回答,讓故事變得精彩,講故事時聲情並茂,等等。誠然,你回答的都是對的。但在這裏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銷售講故事要獲得顧客關注,首先必須激發顧客的好奇心。

    為什麽?

    這是因為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隻要我們所講的故事激發了顧客的好奇心,顧客就會產生一探究竟的心理。即便這時你告訴他,“這跟你無關”,他也會去關注它,產生進一步了解的欲望。

    不信的話,看看下麵這個案例。

    深圳有一家專門銷售兒童用品的商店。在商店的門口掛著一塊黑板,上麵寫著:未滿7歲的小朋友不能進店,成人單獨也不能進店,必須要有7歲以上的小朋友陪同才行。此規定針對所有人,即使是總統也不例外。

    很多帶著孩子的父母看到這個規定,感到好奇,就想進去看看這個商店到底有什麽不同。而一些孩子未滿7歲的父母,為了進店一探究竟,也會找來朋友或同學的孩子陪同進店。於是,商店裏的人每天都是絡繹不絕,營業額直線上升。

    這家商店銷售成功的原因,答案就是商店利用一個規定來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從而讓人們產生關注和猜測,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人們都想進店看看到底是什麽樣的店會有這樣的規定?於是紛紛走進店,進店後隨便逛逛,買點東西,顧客的購買需求就這樣產生了。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說:這不是講故事銷售啊?是的,上麵這個案例並不是講故事銷售,但之所以把這個案例講給大家聽,是為了讓大家明白銷售講故事為什麽要首先引起顧客的好奇心。

    那麽,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利用好奇心講故事銷售的案例。

    在北京有一家專賣膠黏劑的商店,老板為了推銷新產品——“強力萬能膠水”想出了一個方法。他用K金打製了一個五角錢大小的金幣,然後用“強力萬能膠水”粘在商店的牆壁上,接著在旁邊用海報寫了一個簡短的故事:“親愛的顧客,我的小女兒在玩耍時不小心用強力萬能膠水把金幣粘到了牆壁上,誰能徒手把這枚金幣弄下來,金幣就歸誰所有。”

    當人們看到海報後,躍躍欲試,一時間,商店門庭若市,來弄金幣的人甚至在商店門口排起了長隊。然而,一周過去了,沒有一個人能成功地把金幣從牆壁上弄下來。於是,這款“強力萬能膠水”的名氣就傳開了,許多聽說這款膠水的顧客甚至專程到他的商店購買。

    這就是為什麽銷售講故事要抓住人們的好奇心的原因。如今是個眼球經濟時代,除了產品的競爭,我們還要進行眼球的競爭,而眼球的競爭就是吸引人們的關注力,關注你的人越多,產生的效應就會越高。要吸引人們的關注,我們就要像上麵這家專賣膠黏劑的商店一樣,對顧客講一個能激發他們好奇心的故事。

    那麽,如何講一個令顧客好奇的故事,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關注的問題。對於這一點,這裏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不過以下指導方針可供參考。

    第一,拒絕講庸俗的故事

    要想講一個能激發顧客好奇心的故事,首先要拒絕庸俗,講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毫無懸念和啟發。很多銷售人員為了講出一個吸引人眼球的銷售故事,也賣力地去這麽做了,但手法卻庸俗甚至下作。這種故事固然引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吸引了關注,卻付出了自身名聲受損的代價,是不值得的。所以,不管是商家還是銷售人員,我們在講故事進行銷售時,要激發顧客的好奇心,但必須要拒絕講庸俗的故事。

    第二,深入挖掘

    在講故事進行銷售過程中,我們應該嚐試運用逆向思維,巧妙地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來深入挖掘顧客的興趣,刺激和擴大這一“興趣區域”,放大好奇心。如何深入挖掘?方法就是開發人們的好奇心,再把它放射到自己的故事上,進行係列化、規模化的講述。

    比如,有些銷售高手在講故事時,並不是一次性地全部講出來,而是分成係列進行講述。當消費者開始感興趣後,再每隔一段時間講出一段,引發消費者更大的興趣,激發消費者繼續聽下去的好奇心。就像飄柔在電視上講故事銷售一樣,這都是對人的好奇心進行深度利用的表現。

    好了,又到了本節的結尾,通過這一節的閱讀,我們已經知道了銷售講故事為什麽需要好奇心,在接下來的章節當中,你將學到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那麽,接著往下看吧,驚喜往往發生在最後!

    流水賬故事不如不講

    流水賬故事,就像河流中的死水,讓人感到僵硬、冷冷的,沒有活力,不如不講。而充滿感情的故事,常常是飽含熱情的,洋溢著無限的活力,能充分引起人們的興趣。

    講述與感情是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對所講的故事毫無興趣,沒有投入自己的情感,連自己都不能被打動,那麽又怎能指望客戶被我們的故事打動呢?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已經清楚這節想要告訴給各位銷售人員講故事的技巧就是——流水賬的故事不如不講,要講就要全身心投入。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一句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故事本身並不產生感情。讓故事產生感情的是講述者。隻有講述者全身心投入,充滿真情實感,故事才會獲得生命力。如果你能抓住聽眾的心,你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銷售講故事,真情是最能觸動人心的,可以在一開口就吸引顧客的注意力,使顧客保持對你的關注。銷售時把故事講給顧客聽,其實就是一種說服者與被說服者之間的較量。大多數時候,顧客都會存在一定的防範心理。那麽,如何消除顧客的防範心理呢?顯然,防範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的體現,把對方當成了潛在的敵人。此時,全身心投入無疑是最有效的

    手段。

    那麽,作為銷售員的我們,如何才能在講故事的時候全身心投入呢?下麵四個步驟可以讓我們全身心投入到故事裏,讓顧客被我們深深地吸

    引住。

    第一步:要深刻理解所要講的故事

    要想講故事全身心投入,首先,我們要深刻理解自己所要講的故事。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觀點、故事的內涵、故事的高潮以及故事能夠帶給顧客什麽等等。

    第二步:故事的情感有強弱之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有分寸地把握

    故事情感的把握要張弛有度,不能過分。過分的情感,容易使人喜極而泣,或怒火中燒,或悲傷滿懷。如果與故事之間的情感連接沒有如此強烈,就不要牽強附會。超過了一定的度,反而會使顧客心生厭惡。因為物極必反。適度地張揚,真實地把握,將會加大表達的效果。

    我們在講故事時一定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能矯揉造作。在向顧客講故事時,不能違背初心,捏造一些虛假的內容來欺騙顧客。莊子曰:“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因此,任何捏造的內容,都有可能陷入自我矛盾的糾結中,既感動不了自己,也感動不了顧客。要保持對顧客的真誠,隻有相互尊重,情感才會順利地傳遞。

    第三步:要把自己化為故事中的人物

    當我們向顧客講故事時,把自己化身為故事中的人物,在不同的故事情節中以不同的人物出現。比如,在講述女人的故事時,我們可以發出女人該有的清脆、尖細的聲音;在講述老人的故事時,我們可以發出老人的蒼老、渾厚的聲音……

    當然,除了化身為故事的人物,我們還可以化身為故事中的動物。比如,在講述到小貓的時候,就學著“喵喵”叫;講述到大猩猩的時候,就用雙手捶打胸口……

    第四步:要做出正常的情緒反應

    講故事要做出正常的情緒反應。講快樂的故事,可以保持嘴角上揚,或者一臉的燦爛;而講悲傷的故事,則要表情凝重,語速放緩。講到主人公遇到難題的時候,則要表示關心或同情。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調動客戶的感情,將他們引入我們的故事中,讓其感同身受。

    全身心投入,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技巧。適度運用,可以獲得很好的銷售效果。沒有人是完全冷酷的,也沒有完全鐵石心腸的人。人都渴望相互之間親近,隻要我們與別人真誠溝通,相互之間以情感作為交流的紐帶,就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製造懸念,吊起消費者的胃口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劇情總在最精彩的時候戛然而止,電視劇總是用“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來吊我們的胃口。吊胃口,留給我們的是懸念,是一種無限的想象空間。因此,越被吊胃口,我們的好奇心就會越高,就越想得到答案。

    銷售人員在給顧客講故事時,如果能夠製造出一定的懸念,故意吊起消費者的胃口,讓消費者捉摸這是怎麽回事的話,對於銷售來說,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種製造懸念的策略,有時候,也被稱為“饑餓營銷”。

    2014年年底熱映的電影《匆匆那年》,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部電影采用了倒敘的方式。故事一開頭,一個女孩拿著攝影機對著陳尋,陳尋對著鏡頭說他為了一個女孩,在高考時少做了一道13分的大題,第二天一早,陳尋又和一個名叫“七七”的女孩兒同處一室,那麽現在問題來了——他為了誰少做一道大題?他和那個“七七”到底發生了什麽沒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