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兒童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整個過程,一些心理學家們專門進行過係統的研究,並得出結論認為,這個過程可以明確地分成不同階段。哈伍洛克·愛裏斯和W.斯特恩是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學者,後來的很多學者也都持相同的觀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崇拜她的追隨者們。另外,弗洛伊德學派的研究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個觀點。它明顯不同於以往流行的許多觀點,心理學家們正是通過研究摒棄了以往的觀點,因為以往的觀點忽視了新生兒階段存在的價值,並認為人的價值是隨其逐漸長大的過程而增大的。這種觀點認為人在成長過程中呈現的形式都是相同的,現在,心理學家們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人成長的過程應該分為不同的階段,這些階段不僅有很明確的劃分界限,而且還分別具有不同的心理類型。有意思的是,在這些階段中產生的心理類型是與身體成長的不同階段密切相關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同階段之間的變化也是能夠明顯觀察到的,因此就有人說:“成長的過程就是持續再生的過程。”這樣的說法不免有些誇張,但也不失為一個形象的比喻,因為在這些階段中,繼一個心理個性階段結束之後,立刻就會進入另一個階段。嬰兒從出生之後到6歲這一時期就是一係列成長階段中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完全不同於以後成長階段的時期中,嬰兒基本保持相同的心理類型。我們又可以將這個階段劃分為0~3歲、3~6歲這兩個均等的時期,不過我們還無法了解兒童在0~3歲這個階段時的心理,當然也就沒有辦法直接對這個階段的兒童施加任何影響。對於3~6歲這個時期的兒童來說,他們的心理類型雖然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化,但不同於前一階段的是,成年人的行為很容易就能影響這個時期的兒童。兒童的人格在6歲之前這個階段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沒有一個直觀的數據,我們隻有通過將新生嬰兒和6歲的兒童作比較才能看出來。當然,我們暫且不討論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但一個6歲的兒童已能夠上學並擁有聽懂老師所教授內容的智慧,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6~12歲是成長中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兒童會平靜而快樂地成長,在這個階段裏不會發生什麽變化。從精神的角度來說,處於這個時期的兒童正健康、強壯而且非常穩定地成長著。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羅斯這樣寫道:“這種穩定不僅表現在精神上,在身體上也有體現。”他說:“在兒童階段的後期,這種穩定性是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征。假如一個毫不了解人類的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後,如果他們在未遇見真正的成年人之前碰到了處於這個階段的兒童,那麽,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極有可能會被他們當成地球上的成年人。”

    下麵來看兒童身體方麵的表現,就這兩個心理階段比較而言,是能夠發現很明顯的變化的。其中,兒童換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12~18歲是第三個階段,兒童在這個階段中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這個階段也同樣可以分為12~15歲、15~18歲這兩個小的階段。人的身體在這個階段中也有變化,並且基本長成型。少年在長到18歲時基本完成了身體的發育,此後雖然年齡不斷增長,但身體發育就不會發生很明顯的變化了。

    官方教育已經認識到了人成長過程中會因為處於不同階段而具有不同的心理類型,這一點確實出乎我們的意料,不過他們的認識似乎還隻是停留在一種不清晰的直覺上。由於0~6歲這一階段不在必須接受教育的範圍之內,所以把這個年齡段劃分為一個階段的觀點已經得到了明確的認可。我們都知道,孩子到6歲時就發生了一個變化,那就是他們可以去上學了,這就意味6歲的孩子已經懂得了很多事情,並且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事實也證明,一個孩子如果不能走路,缺乏自主能力而且聽不懂老師說的話,那麽他是沒有辦法適應集體生活的。也就是說,人們認可了孩子在6歲時發生的這一變化。不過,在接受這一變化時,教育理論工作者的表現卻很遲緩。比起剛剛出生時什麽都不會做的嬰兒,兒童成長到6歲時不僅能聽懂別人說的話,具有自主能力,而且還能去上學了,所以說兒童在0~6歲這個階段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

    在很多國家,由於兒童長到12歲時就離開了初等學校或小學,並進入了中學學習,所以人們對第二階段的劃分態度也就有意或無意地認可了。都說6~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適合接受基本的文化理念,這是為什麽呢?而且對於這個年齡的兒童,很多國家通常都采取相同的教育方法,難道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因為這種教育結構設置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大多數兒童來說都通用的心理基礎上的,並且教育機構也是經過驗證後才采取這種設置的。我們從以往的經驗中得知,這個時期的兒童不僅能聽懂老師說的話,他們在聽講和學習時也有足夠的耐心,在心理上是能夠適應學校教育要求的。這個階段之所以被認為是接受文化的最佳時間,就是因為他們在這個階段中平靜而健康地成長,並能堅持學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