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合作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的一種天然的關係。孩子的合作精神,是從家庭、從父母之間的相處中學來的。所以,每一位媽媽都要表現出良好的合作方式,讓孩子照著“模子”去學習。

    一位日本小學的校長在被問到“您辦學最注重什麽”時,是這樣回答的:“教育孩子理解別人,與其他人合作。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上下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識再多也沒用。”

    正如這位校長所言,學會與別人合作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和品格,也是人類繁衍生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一位老教師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親身經曆,他在與學生們的互動中,用實踐證明了合作所產生的巨大力量。

    那年,我和10個八九歲大的孩子一起住校,雖然孩子們年紀還小,但他們都得自己洗衣服,我也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由於人多地方少,所以小小的洗衣房裏,經常是吵吵鬧鬧的,不是這個孩子灑了水,就是那個孩子把洗衣粉放多了,要麽就是誰和誰又為小事爭執起來了。我通常是幫了這個又要幫那個,常常弄得衣服還沒洗完,孩子們已亂成一團,而我也已經筋疲力盡。

    多次之後,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們把自己所有的髒衣服都放在一起,然後一人接一盆水,擺成一排,每人都坐在自己的盆子前。然後,我對孩子們說:“第一位同學洗領子,洗完後傳給第二位,第二位洗袖子……”這樣,每個孩子隻負責洗衣服的一部分,這種“流水線”似的作業形式,很受孩子們歡迎。從那之後,孩子們不但很期待洗衣服,而且也為能為自己和同學洗衣服而自豪。

    於是,洗衣房裏再也沒有了過去的吵鬧和嘈雜,而是形成了有序的、友善的洗衣隊伍。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能感受到這位老師的教育智慧。讓孩子們從各幹各的到集合起來合作,從混亂到有序,從急躁到平靜,從厭煩到期待……這些無不要歸功於良好的合作。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合作需求”,就是一種願與其他人合作工作以達成共同目標的願望。在這點上,科學家經過核磁共振試驗時有所發現,人們合作時大腦發出的信號是愉悅的信息。而對孩子而言,學會與人合作不僅會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別人的友誼,還會有利於自己的成長和將來事業上的成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