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孩子發牢騷,不要隨意去打斷

    孩子遇到不順心,情緒需要排解時,往往就會在你麵前發牢騷。這時候,如果你不耐煩,就會加重孩子的壓抑情緒;相反,如果你能夠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那麽孩子就會因為得到理解而使情緒有所緩解。

    磊磊是個調皮的男孩,他的媽媽總是不能耐心地聽他講話。有一天,磊磊因為上課不注意聽講而被老師批評,感到不愉快的他回家後就和媽媽發牢騷,說自己在苦苦思考一道題的另一種解法,而老師卻以為他開小差批評了他。

    說來也巧,這天磊磊的媽媽嗓子痛得說不出話來,本來在兒子開口後就想批評他的話,也沒能說出來,於是就有了這次歪打正著的“傾聽”。

    等磊磊終於說完,突然又說了一句:“媽媽,謝謝您。”媽媽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麽意思。磊磊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麽多話。”

    第二天起床後,磊磊找到媽媽,說:“媽媽,您昨天雖然什麽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

    西方有這樣一句話:上帝賜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目的就是要我們少說多聽。溝通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認識和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溝通不隻需要用嘴去說,更需要用耳朵、用心去聽。當你認真傾聽孩子說話時,不需要講更多的大道理,因為他們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會領悟一些道理。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讓他感受你的尊重

    沒有誰喜歡自己在說話時,聽者無動於衷,因為這樣會嚴重打消一個人溝通的積極性,孩子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如果孩子主動向你傾訴他遇到的一些情況或者對一件事有某些想法的時候,你一定要表現出對他所說的話很感興趣,用眼睛注視著他,說:

    “哦?什麽事啊,說來聽聽吧!”

    “寶貝,你說吧,媽媽聽著呢!”

    “真是這樣的嗎?接著往下說,爸爸在聽!”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訴說的時候,你隻要簡單地附和一下就可以,不要隨意打斷他們說話。同時,你應適當地增加一些體態語言。比如:

    你可以緊挨著孩子坐著,同時側身摟著孩子的肩膀,微笑地注視著孩子,說:“哦,是嗎?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還可以握著孩子的手,溫和地注視著孩子,說:“我理解你的感受”“嗯,你的心情媽媽能理解”。

    你也可以把手中的活放下,對孩子做出一個誇張的表情,用驚訝的口吻對他說:“真的嗎?”這時候,孩子心裏就會產生一種“原來我這麽有本事”的感覺。

    像上麵這樣一些附和性的語言有很多,你可以時不時地采取其中一種或者幾種。相信這樣做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更加喜歡你,有什麽事也更喜歡對你傾訴。

    快樂教子課堂

    作為媽媽,要想讓孩子更乖巧懂事,擁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你首先得親近孩子,聆聽孩子,這樣才能取得他的信任,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那麽,從今天開始,媽媽們都來試著克製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裏盡量少說,如此你將會發現孩子會有很大的改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