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古詩源》是唐代以前的古詩集最常用的選本,其作者是清代沈德潛,全書共有14卷。本書就是依據明代馮惟訥的《古詩紀》等舊籍整理編纂,共收錄先秦至隋代的詩歌約700首。作者的編纂宗旨就是為了探尋詩歌的源頭,因此取名《古詩源》。他提出“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而“古詩又唐人之發源也”。於是,他便“溯陳、隋而上,極乎黃軒,凡三百篇、楚騷而外,自郊廟樂章訖童謠裏諺,無不備采”,“於古逸存其概,於漢京得其詳,於魏晉獵其華,而亦不廢夫宋、齊後之作者。既以編詩,亦以論世。使覽者窮本知變,以漸窺風雅之遺意”。

閱讀指南

作者的本意雖然重在複古,而且還通過選詩、注詩和評詩等形式對“詩教”進行闡揚,並以此倡導“風雅”,表現出陳舊保守的詩學觀念,但單從他選詩的標準來看,其藝術見解還算是比較高明的,他非常客觀地將詩歌發展的真實麵貌展現給世人。

首先,為了“漸窺風雅之遺意”,為了方便學詩者可以很好地了解詩歌的源頭,作者選錄了不少古代歌謠和漢魏六朝樂府。對於文人的創作,作者還是比較重視一些和社會生活有關的作品,尤其是在知人論世方麵。對作品的評論方麵,他極力尋找詩歌的內容、風格與時代、與作家人品胸襟直接的聯係。比如對阮籍《詠懷》一詩的評論為:“阮公詠懷,反複零亂,興寄無端,和愉哀怨,雜集於中,令讀者莫求歸趣。此其為阮公之詩也。必求之時事以實之,則鑿矣。”又比如對陶淵明本人的看法為:“淵明以名臣之後,際易代之時,欲言難言,時時寄托,不獨《詠荊軻》一章也。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詩有不獨步千古者耶!”他的評論算得上透徹精辟,恰如其分了。

其次,鑒於作者本人比較雅正,因此比較重視詩歌的風骨。他提倡自然恬淡,反對精雕細琢。他對曹操詩歌的評述為“沈雄俊爽,時露霸氣”,對左思詩歌的評述則是“拔出於眾流之中,豐骨俊上”,評庾信詩為“悲感之音,常見風骨”。其中最為推崇的是陶淵明的“無意為詩,斯臻至詣”。他是這樣解說的:“陶詩合於自然,不可及處,在真在厚;謝(靈運)詩追琢而返於自然,不可及處,在新在俊。”對顏延之詩卻大加批評,認為“雕鏤太甚”,最不滿意的是以陸機為代表的綺靡萎弱的詩風,其評述為:“士衡詩亦推為大家。然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筆又不足以舉之。遂開出徘偶一家。西京以來,空靈矯健之氣,不複存矣。降自梁、陳,專工對仗,邊幅複狹,令閱者白日欲臥,未必非士衡為之濫觴也。”他的評論足以滿足治文學史者參考。

作者介紹

沈德潛(1673年—1769年),前清詩人、詩論家,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人,即今天的江蘇蘇州市。

沈德潛在23歲的時候便繼承父業,一心授學長達40餘年。乾隆四年(即1739年)時中進士,後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在朝期間,他的詩頗受乾隆皇帝賞識,時常出入禁苑,陪伴乾隆皇帝唱和論詩。因此,他的詩論和作品曾風靡一時,影響巨大。除本部作品之外,還編有《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清詩別裁集》等。

沈德潛一生潛心詩學,造詣很高,是康乾時期以來擬古主義詩派的代表。他編選的《五朝詩別裁》《古詩源》等流傳也非常廣泛,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