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針灸甲乙經》成書於曹魏甘露四年(259年),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該書共分10卷(南北朝時重新劃分為12卷,128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而且是一部理論結合臨床的綜合性著作,在我國傳統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從內容上來看,本書係統論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經脈的循行,以及腧穴的總數、部位、取穴、針法、適應症、禁忌症等。具體來講,書中涉及人體生理、病理的部分,基本取用了《黃帝內經》中的相關內容,隻是對針灸學進行了重新編排,並且將這部分內容放在了開端。

    當然,除了繼承前人的針灸學成果,作者也進行了一些創新,同時對前人的一些錯誤之處予以糾正。如位於腹部正中線上的中脘穴(古稱“太倉穴”),古書中提到其位置在肚臍上方三寸處,而本書作者通過驗證將其改為肚臍上方四寸處,為後世醫學者所采用。對於“禁穴”,作者也有明確的指導,文曰“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脾,十五日死”、“刺中腎,三日死”、“刺中膽,一日半死”、“刺壞大血脈,血出不止而死”等。

    與此同時,本書列舉病例達880餘種,並且對這些病例的治療方法、配穴規律、操作方法等做出詳細記載,從而為針灸醫學提供了大量臨床參考實例。由此也可以看出,本書作者非常重視針灸醫學的實際操作性,這也奠定了作者及其著作在針灸醫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閱讀指南

    本部著作有不少值得保存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此外,還可以利用它來校勘醫學古籍。例如《黃帝內經》由於曆代傳抄而出現錯誤、斷簡殘牘所致的闕漏,後人主要靠《針灸甲乙經》來對此進行校勘。

    對本書來說,它最重要的還不是文獻價值,而是醫學價值。它把以經脈學說為主體的針灸學理論與腧穴理論緊密結合了起來。這種結合大大推進了針灸治療理論和技術的提高。而且綜合各家,在許多方麵都有突進。

    《素問》和《靈樞》中腧穴的發展都還處於十分有限的境地。兩書實際所舉穴位不過160個左右,而且不少隻有部位還無命名。而《甲乙經》使中國針灸穴位總數達到654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