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元史》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係統地記載了元朝興亡的過程,《元史》成書於明朝初年。全書共210卷,其中包括本紀47卷、誌58卷、表8卷、列傳97卷。《元史》是最早的全麵、係統記錄元代曆史的著作。

在篇幅上,記載關於元世祖忽必烈的《世祖本紀》所用筆墨最多,記錄在《元史》的本紀中,占本紀篇幅的三分之一,有14卷之多;其次是記錄10卷的《順帝本紀》。由於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在位時間都長達30多年,因此保存下來的材料非常豐富,對他們的記載也相對詳細一些。

在史料價值上,《元史》的誌書,對元朝的典章製度作了比較全麵詳細的記述,同時保存了大批珍貴的史料。其中,《天文誌》的創作是繼承了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曆誌》是取材於《授時曆議》和《授時曆經》,這兩本書分別出自於元代曆算家李謙和郭守敬。《地理誌》的記載是根據《大元一統誌》,《河渠誌》則根據《海運紀原》《河防通議》中的內容。《元史》保存了《大元一統誌》等書中散失全部內容,因此其曆史價值就更為可貴。

《元史》的列傳中共有14種類傳,其中大部分類傳都是仿照以往的史書,並無多大創新,隻有《釋老》摒棄了之前的風格,有所突破。《釋老》記載的是關於宗教方麵的內容,書中詳細闡述了宗教在元朝的地位和發展情況。類傳中封建思想意味深重,尤以《儒學》《列女》《孝友》《忠義》為代表。

閱讀指南

《元史》由於編修時間倉促,而且出於眾手,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曆來就遭到學者們的非難。

另外,《元史》的編修者違反一般的修史慣例,把一些儒家學者認為不值一提的史實也記入《元史》。如本紀中記載作佛事,禮樂誌中記載遊皇城,列傳則把佛教、道教人物排在最前麵,其次是方伎傳。這些內容雖有悖慣例,但恰恰反映了元代真實的社會情況,對研究金朝、元朝時期宗教,尤其是道教各流派的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作為研究元代曆史的史料來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價值更高。它仍是我們今天了解、研究元代曆史的極其珍貴的文獻。它是最早的全麵、係統記述元代曆史的著作。

作者介紹

宋濂(1310年—1381年),名壽,字景濂。從小身體就不太好,經常生病,而且家境又十分貧寒,所以宋濂的童年生活並不順利。但是,宋濂聰敏好學,被周圍人們稱為“神童”。明朝初年,宋濂受到朱元璋的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奉命主修《元史》。他的官職從翰林學士承旨到知製誥,為朝廷禮儀的製定做出了貢獻。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年老為由辭官還鄉,後被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享年72歲。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