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魏書》,共124卷,包括12卷本紀、92卷列傳和20卷誌。由於部分本紀、列傳和誌的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卷或者上、中、下3卷,實際上共有130卷。

    本書是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曆史。同時,《魏書》也是現存的敘述北魏曆史最原始和比較完備的資料。書中記載鮮卑拓跋部的早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拓跋部的社會麵貌,提供了由氏族、部落到國家發展過程的材料。

    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是根據當時使節和商販們的記錄和口傳而寫成的,隻有第一百卷至第一百三十卷是國內少數民族和外國的列傳。內容中,有些含有侮辱性的記載和傳聞失實的地方,不過都基本上反映了當時我國東北、西北地區各族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係,以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在逐步加強。

    閱讀指南

    《魏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曆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曆史。

    其實,這個看法並不是很妥帖的。自《史記》《漢書》開始,曆代“正史”中都有少數民族曆史記載的專篇。十六國時,出現了許多記述各個割據政權史事的專書,可惜大部分都失傳了。《魏書》記述了我國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從4世紀末葉至6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曆史,內容涉及它的發展興盛、統一北方、實現封建化和門閥化的過程,以及北魏、東魏與南朝宋、齊、梁三朝關係的曆史;《魏書·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餘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曆史淵源。

    因此,研讀《魏書》,對於認識我國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事實,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魏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麵的自覺性。除了它的列傳具有比《宋書》更突出的家傳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誌。《魏書》的誌,新增《官氏誌》《釋老誌》兩篇。魏收在《前上十誌啟》中說,這兩篇誌所記述的內容是“魏代之急”、“當今之重”。《官氏誌》首記官製,後敘姓族,是反映北魏統治封建化、門閥化的重要文獻。《釋老誌》記佛、道二教,以記佛教為主。它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曆史特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