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屬紀傳體斷代史,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到北宋的時候,原本50卷的《北齊書》隻剩下17卷是作者的原文,包括1卷帝紀和16卷列傳。其餘的部分都是後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修成的。

本書名義上記載的是北齊的曆史,但實際上記述的是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80年的曆史,也就是從北魏分裂前10年左右,到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再到北齊亡國前後的曆史史實。本書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本書成書的時候原名叫《齊書》,後改名為《北齊書》是為了區別於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齊書》。蕭子顯所著的《齊書》被稱為《南齊書》。

閱讀指南

作者本身經曆過朝代更迭及由此造成的盛衰變化,這對於他總結政治得失的經驗教訓是很有利的。比如,作者在本書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為代表的北齊統治者的淫逸殘暴,這應該說是北齊滅亡的教訓所在。

原書的17卷中,記載了杜洛周、葛榮、韓木蘭、柴覽、盧仲延、田龍等數次各族人民起義的史實。這些記載雖稍簡略,卻是研究東魏、北齊時期有關農民起義的重要史料。這些史料在《北史》中多被刪除,更可見其價值的珍貴。

在科學技術方麵,本書記載了發明家信都芳和綦母懷文的事跡。也正是通過此書的記載,讓我們了解到信都芳是對於算學精通的發明家,據說他為了發明的事經常廢寢忘食。

通過本書,我們還知道了煉鋼技術的發明在我國已經有了1500年的曆史,比歐洲的煉鋼法要早一千多年。

此外,本書在學術思想方麵也有一定的價值。書中記載了佛、道二教在當時的流傳情況,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這兩種宗教的一些看法。可以說,書中所體現的思想材料是非常寶貴的。例如,書中的《杜弼傳》反映邢邵反對佛教唯心主義的論辯,具有理論性質。邢邵繼承範縝的唯物主義思想,對佛教生死輪回、靈魂不死等教義進行了批判。他說“人死還生,恐為蛇足”,對生死輪回的說法加以否定。他繼承東漢桓譚以來用燭與火來比喻形神關係的說法,指出“神之在人,猶光之在燭,燭盡則光窮,人死則神滅”有力地回擊了佛教靈魂不滅的謬說。邢邵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齊書》對此加以記述的意義則不言自明。

《北齊書》對於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醜事有較多記載,這在唐初同時編寫的各史中,是獨一無二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隋唐兩朝繼承北周,北齊是一個被戰敗滅亡的割據政權,被認為是“僣偽”,隋唐編寫北齊史就相對地較少忌諱,同時也借此證明周滅齊是所謂“有道伐無道”。不僅如此,本書記錄較多的揭露性內容,也和吸收王劭齊誌的記載有關。據史料記載,王劭齊誌敘事生動,語言通俗,這兩點在本書中也仍舊有所體現。

作者介紹

李百藥(565年-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其父親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代,李百藥任東宮學士。隋煬帝時,李百藥官至桂州司馬,遷建安郡丞。後來,又做了禮部侍郎。此人人品耿直,曾經給唐太宗建言獻策取消諸侯,得到了太宗的采納。李百藥還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到了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百藥奉旨撰寫《齊書》,在其父親所寫舊稿的基礎上,博采眾長,用十年的時間寫成了五十卷《齊書》,即後來改名的《北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