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穀梁傳》又叫《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是為《春秋》做注解所著,為儒家經典之一。

《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注解《春秋》,是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據後人考證,《穀梁傳》書中曾引用公羊子的話並加以辯駁,因此認為成書要較《公羊傳》為晚。

在本部著作中,著重宣揚了儒家思想中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這些為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穩定封建統治都起到了極大作用。因而也深受統治階級的重視。

閱讀指南

同是解釋《春秋》的著作,《左傳》主要是闡述史事,屬於一部史書,而《穀梁傳》則和《公羊傳》不同,它們都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解說《春秋》的旨意的。同樣也是一部闡明儒家思想的經書。

《公羊傳》主要強調尊王攘夷、大一統的思想,它所看重的是《春秋》的微言大義,和現實政治是密切配合的;《穀梁傳》則較為謹慎,認為應該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主張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它屬於以文義來闡發《春秋》的經文。

另外,和《公羊傳》所不同的是,《穀梁傳》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強調禮樂教化,力主仁德之治,而這恰恰適應了西漢後期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

在《穀梁傳》中,稱引古禮的地方隨處可見,比如《隱公元年》載:“禮,賵人之母則可,娼人之妾則不可。”《隱公二年》雲:“禮,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從人者也。”《桓公三年》:“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闕門。”

《穀梁傳》力主仁德之治,它是以重民思想為出發點的,書中指出:“民者,君之本也。”它認為,那些昏君暴主應該敗亡出奔,這樣才會使“民如釋重負”。

此外,在注重宗法情誼的同時,《穀梁傳》還強調尊王思想。尊王思想的存在,也是《穀梁》學興盛一時的一個原因。

《穀梁傳》對於史學發展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曆史思想方麵產生的影響。《穀梁傳》主張“著以傳著,疑以傳疑”,指出曆史家應遵從忠實記載史實的原則,並能夠將這一原則貫徹到自己的著作之中。

作者介紹

傳說中,孔子的一個叫子夏的弟子,先是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梁俶(亦名穀梁赤,字元始),然後由穀梁赤把它寫成書記錄了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穀梁赤,戰國時期的經學家,山東省菏澤定陶人。相傳為子夏弟子。穀梁赤是子夏的學生,子夏晚年居家著書授業,離穀莊頗近。後穀梁學成,封魯為吏,著書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