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詩經》原來被稱作《詩》或者《詩三百》,西漢時期被奉為儒家經典,並開始使用《詩經》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詩經》主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即是《國風》,屬黃河流域的民間歌謠,包括《衛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陳風》《檜風》《曹風》等,共十五國風。《風》也是三百篇中最富有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篇章。

    《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周人所謂的正聲雅樂。《大雅》多是由貴族成員創作的,《小雅》多是個人創作。

    《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

    就此三部分而言,《國風》的內容更為豐富,而且表述的感情也更為真實可感,是《詩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閱讀指南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內容豐富、繁雜,所表現出的主題也呈多樣化趨勢。

    其中,《風》這一部分主要闡述的是戀愛、婚姻等內容,比如戀愛中男女之間微妙的情感變化,或者婚姻中的點滴日常,也有戀人離別時的憂愁苦悶等。

    《雅》這一部分雖然多為士大夫階層所做,但也包含著一些類似於風謠的主題。比如一些批評政治的詩歌,像《瞻》《十月之交》等等。此外,戰爭和徭役也是《雅》所表現的一個主題,比如,《小雅》中的《采薇》《杜》等篇。在《大雅》中,很多詩歌比較全麵地描述周氏族的興衰,如《生民》《公劉》《綿》《大明》等,算得上是周氏族的史詩。

    《頌》這一部分主要是歌頌祖先的豐功偉業,體現對君主的奉承等內容。此外,主要是祈求豐收的樂歌,如《周頌》中的《豐年》《噫嘻》等。

    《詩經》不隻內容吸引讀者,其創作手法也可圈可點。《詩經》的創作手法可分為賦、比、興三類。賦,就是直接描述相關的人和事,以及隨之產生的情感;比,是指假借事物喻示男女情事;興,就是托物興起,抒寫情誌。

    宋人李仲蒙解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舉例來說,在《關雎》中,有一句至今流傳甚廣的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就是用了“比”的表現手法,假借河洲上雎鳩的關關啼鳴比喻人求偶的心理和行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用的是“賦”的手法,直接點明了淑女、君子是為佳偶的主題;而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采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在句式上,《詩經》多為四言,如《關雎》,但這並不是絕對的,也存在其他句式,二言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都有,如“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即是五言和六言夾雜而作,這樣讀起來朗朗上口,顯得韻味十足。

    作者介紹

    《詩經》沒有唯一的作者,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多人創作的。關於《詩經》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孔子從流傳下來的古詩中摘選、整理出來的;有的說是天子為了考察民風而讓采詩官從民間收集而來的;還有的說是天子為考察民風,下令讓諸侯、公卿獻詩而來的。大多數人更認同第二種說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