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開頭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詞的創作時間是秋天,而且這個秋天荷花已經凋謝、竹席異常涼。“紅藕”,就是指紅色的荷花。“玉簟”,指的是做工精美的席子。其實這一句非常高明,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含義,一來交代了時節,正是這樣一個蕭條零落的景象讓詞人思念丈夫的情感泛濫了,渲染了整個環境的淒涼氣氛,也烘托出了作者的孤獨閑愁心態。如“紅藕香殘”,第一層意思我們都知道是說秋天來了,荷花凋零了,事實上,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慨歎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意思;“玉簟秋”的意思是說既然暑退秋來,竹席自然顯得涼了,更深層的意思是人走席涼了。

    這一句與南唐李璟的《浣溪沙》的第一句有幾分相似:“菡萏香銷翠葉殘。”都是寫秋至荷花殘的情景,但是後者不如前者那樣更富深情。“菡萏香銷”比起“紅藕香殘”來顯然是略遜一籌的,“紅藕香殘”既通俗又形象;“翠葉殘”意思仍然與“菡萏香銷”類似,指的是秋到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一種客觀的景物來預示秋天來臨的話,那麽,“玉簟秋”就道出了詞人的真情實感——竹席顯冷來表達秋天來了。這一句融合了客觀和主觀、景與情。字數都是相同的七個字,但卻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效果。這也難怪清代學者陳廷焯發出這樣的讚賞:“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果真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合乎事實,並不為過。

    那時的李清照原本就特別思念丈夫,現在望著眼前的這樣一種席涼荷花殘的蕭條景象,自然觸景生情,加倍地思念丈夫,可見其當時內心有多麽苦,尋常人忍受相思之苦的時候總是要想辦法消解的,李清照也是如此。她後來是如何來消得此愁呢?她沒有沾襟大哭,沒有借酒消愁,也沒有悲歌當泣,而是選擇遊覽的方式來消愁,後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意思是說,我輕盈地解下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自己駕著小舟去遊玩吧!詞中雖是“輕”字,但是相當有分量,“輕”,道出的是手腳的力度,都很輕,這很生動地表達了作者不想打擾別人,異常小心又有幾絲害羞的心理。也正是這個 “輕”,所以周圍的人都沒覺察,就連丫鬟也沒讓跟隨就自己劃船啟動了。後一句中的“獨”字與剛才的“輕”字相互呼應。 “蘭舟”,指的是木蘭舟,是船的美譽。用“羅裳”和“蘭舟”非常適合詞人的身份,因為這些隻有在富家子弟家才會具備。這兩句的含義,與《九歌·湘君》中記載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並不相同,它既不同於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見湘君;也不同於張孝祥在《念奴嬌》所作的:“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張的詞句表達了作者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時非常激動的心情。而李詞則是用力描寫詞人對丈夫的思念,詞人之所以那麽想“獨上蘭舟”,是因為她想借這蘭舟之泛來消愁,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帶著閑情去遊玩。這是詞人特有的消愁之法。事實上,“獨上蘭舟”以消愁,若不是愁到一定程度何以出此方法?但是,它不過是像“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以前的時候是兩個人共同泛舟,可現如今隻剩作者孤身一人泛舟,想到眼前的情景,便更加懷念以前成雙入對的美好生活,這樣的愁思如何能消除得了?但是,詞人畢竟是女中豪傑,她沒有把自己的這些苦楚歸咎於丈夫的離別,反而堅信自己的丈夫也會像自己思念他一樣來思念自己。於是,她俯身提筆,寫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