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一下人類的新生兒是被如何對待的。雖然他們遠離了殘酷的自然環境,但現實的環境並沒有為他們帶去優勢。家長們會在聽到孩子的第一聲啼哭時長舒一口氣,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能夠平安出生就說明他們可以適應外麵的環境。嬰兒在剛一出生後就被衣服、毛巾等一層又一層地包裹起來,人們認為這樣做是在保護新生兒。事實上,剛出生的嬰兒仍然需要保持在媽媽肚子裏時的姿勢,那些在成年人看來起著保護作用的包裹對新生兒而言其實是種負擔。

    人們常說:“健康的孩子和世間萬物一樣,都具有生來的抵抗力,能夠自行適應環境。”如果這句話所描述的是事實,那麽為什麽人類不選擇住在森林中,而是選擇在冬天穿上厚厚的衣服,或是披著棉被躲在溫暖的家裏呢?難道說我們這些成年人對自然的抵抗力還不及一個新生兒嗎?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曆的事情,沒有一個人能逃得過死亡的降臨,就如同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是否應該出生一樣。既然如此,為什麽人們明明知道不可能長生不老,麵對死亡的時候卻還不能夠心曠神怡,還要在死亡即將降臨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減輕它所帶來的痛苦呢?如果有時間考慮如何減輕死亡時的痛苦,為什麽不想辦法減緩出生時所受的痛苦呢?

    以上的例子說明,在人們心裏,有一種無知已經深深地紮下了根,對新生兒的無知也包含其中。這種無知已滲入到整個人類文明體係中,形成了一個盲點,揮之不去。

    新生兒很脆弱,隻有得到適當的照顧,他們才能安穩地生存並成長。如果我們想要使孩子從一出生就得到適當的照顧,就必須徹底了解新生兒的特質,所做的一切都要從新生兒的角度考慮,而不是成年人的“想當然”。新生兒需要的是溫柔的對待以及安靜且穩定的環境,他們不喜歡被擅自移動,也不需要衣服和包裹。在滿月之前,他們還不具備隨著溫度調節體溫的能力,所以即使穿上了衣服也起不到什麽作用。我們要做的隻是幫助他們在室溫下保暖。如果必須移動新生兒,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動作必須輕柔。

    有些女性朋友們可能並不讚成我的觀點,她們認為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育嬰方式,我所說的方法不具有普遍性和大眾性。我想更正一點,我曾研究過許多國家的育嬰方式,正因如此,我才能夠知道如何做會更好。我並非要完全否定這些現有的方法,隻是想要指出這些方法在心理意識上的欠缺,這些方法對嬰兒出生之前的準備工作不夠重視,而這一點恰恰是最重要的。

    即使很多人不承認,我也要說,在任何國家裏,人們對孩子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做父母的人總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不安,這種不安是隨著孩子的出生而產生的。成年人總是會下意識地保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孩子的出生對他們而言,意味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將發生變化,這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父母們害怕一成不變的生活因為孩子的存在而變得一團混亂,於是他們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往往帶著一種防備心理。為了防止孩子破壞屋子裏的擺設,或是把整潔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父母們總是緊緊地跟在孩子們的身後,監督他們,並隨時準備為他們收拾殘局。有時,這些父母也會感到疲憊不堪,想要停止這樣的行為。但是一想到要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小孩,父母們便再一次投身到抑製孩子天性的行動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