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知道,如果有一天他們能夠證實教授的理論,能夠推動科學的進步,或者能夠讓他們的名字和那些曾做出過貢獻或發現過真理的人排列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取得了進步。

    化學、物理學或自然現象所產生的興趣代替了學校中的尊嚴和等級製度,因這隻要有這些興趣存在,其他的一切就自然會消失。實驗室也是以適合物理、化學、自然現象的實驗目的為標準而設計和布置的。如果這個現象的實驗需要在光亮的地方進行,我們就會用玻璃做實驗室的牆,如果這個實驗需要在黑暗中進行,我們就會把實驗室改建成像洗相片的暗室一樣的房間。

    現象的產生是最重要的,無論它的氣味是臭還是香,無論它呈現出的是劇烈的電火花還是傑斯倫試管的顏色,無論它是由赫爾姆霍茲的反射器產生的共鳴還是金屬板上的微粒在震動中排列出的幾何圖形,無論它指的是樹葉的形狀還是青蛙肌肉的收縮現象,無論它研究的是存在於眼睛中的盲點還是心跳的節律,對於科學家而言,所有的現象都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對於真理的探索總是充滿渴望和執著的,新一代的科學不需要教授們注重演講的藝術、表現出高貴的姿態、適當用妙語減輕語言的分量、精心裝飾自己的演講的結束語或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而故意做的一切。曾經,人們把這些發展為一種特殊藝術的手段,而如今,激發年輕人對知識的熱情要比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更重要,因為許多從大學走出來的學生都記不得教過他們的教授的音容笑貌。

    但是這並不意味學生對老師不夠尊重和熱愛,一個現代學生在麵對一位謙和儉樸的科學家時,他們會產生發自內心的尊重,而麵對那些穿著長袍、戴著假發的學者時,他們則隻會感到恐懼,這兩種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現在,學校和老師都應該沿著相同的方向進行改變。當學校裏的所有事情都圍繞著一個屬於自然現象的基本的事實而展開時,學校就會逐步進入科學的軌道。所以,每一位老師都必須具備從事科學所必要的特征。

    我發現,所有獻身於科學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受思想內容所支配。無論是物理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植物學家,還是動物學家,雖然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內容均不相同,可是他們卻都在從事著實證科學的研究,他們和過去的玄學家不一樣,這不但和他們研究的內容有關,也和他們采用的科學的方法有關。所以,如果教學法的確在這些科學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那麽它就必須具有特殊的方法。老師在進行準備工作時注重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

    總之,老師所表現出的與眾不同不應該是就文化而言的,而是應該就品質而言的。其中,觀察能力是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觀察能力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於我們也稱實證科學為“觀察的科學”。在那些和觀察相結合的實驗中,實證科學又被稱為“實驗科學”。很明顯,如果一個人想要具備觀察的能力,僅有感覺和知識還不夠,因為一個人隻有在接受過實踐培養後,才能把觀察當作習慣。如果我們把望遠鏡遞給一個從未經過訓練的人,讓他觀察星象,或對顯微鏡下的某個細胞進行詳細的描述,那麽無論我們花費多少努力,對這個人作出多麽詳細的解釋,這個人也不可能看到我們期望他所看到的東西。有一些確信德弗裏作出了偉大發現的人曾去他的實驗室參觀,當這些人對各種各樣的月莧草屬的微小植物的變種進行觀察時,德弗裏對他們作了許多和這些植物之間細微的卻是本質的差別有關的解釋,並向人們指出,新的物種其實還藏在那些幾乎沒有發芽的種子當中,可事實上,他的解釋起不到一點作用。眾所周知,人們習慣於在公布一項新發現時向大家介紹這項新發現的大致細節,可是那些缺乏專業知識的人卻不可能對這些細節產生理解,他們不會觀察,所以也不會明白這些細節正是發現的關鍵。

    想要走向科學,就要先學會觀察。然而想要學會觀察,就需要接受一定的訓練。如果一個人看不到某種現象,那麽對於他來說,這種現象就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麵,科學家對觀察體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並把他們的心靈完全沉浸於其中,他們接受過訓練,所以他們看得見,也會對這些現象感興趣,這種興趣就是造就科學家精神的動力。在孩子身上,內部協調就是整個心理協調的凝聚點,所以老師隻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中心,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出完美的新人格。

    觀察品質包括許多細小的品質,耐心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些沒有接受過訓練的人無論是用裸眼還是借助透鏡,都無法觀察到科學家們能夠觀察到的現象,此外,我們也可以從他們的表現中看出他們是沒有耐心的人。

    如果天文學家沒有事先把望遠鏡調好焦距,外行人就會對此感到焦急。一位科學家不會認為他所做的工作是耗費時間的、需要耐心的工作,而外行人則會感到不安,並認為做這種工作簡直就是浪費時間。如果顯微鏡學家希望邀請一些外行來參觀,他們就必須在那些人來之前準備好一長排對好焦距的顯微鏡,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參觀都是不會有耐心等待他們調試顯微鏡的,那些人隻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最多的東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