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嶽全傳》,全稱《新增精忠演義說本嶽王全傳》,是一部以嶽飛抗金故事為題材、帶有某種曆史演義色彩的英雄傳奇小說。

    嶽飛,字鵬舉,是南宋著名的愛國將領。他堅決抗戰、英勇殺敵,生前身後都贏得了人民深深的愛戴。在他被害不久,民間就開始演唱他的故事,至元明兩代,嶽飛精忠報國的事跡更是廣為傳布。如元雜劇中有《地藏王征東窗事記》等,明代有傳奇《精忠記》等。明代小說中有熊大木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及據熊本刪改的鄒元標編訂的《嶽武穆王精忠傳》、於華玉的《嶽武穆盡忠報國傳》等。至清初,則出現了這部八十回的《說嶽全傳》。該書題為“仁和錢彩編次”、“永福金豐增訂”,錢彩、金豐二人可以視作本書的共同作者。錢、金二人生平事跡不詳,大概都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知識分子。他們綜合了曆代說嶽題材作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寫出《說嶽全傳》。《說嶽全傳》問世之後,其影響之大,使過去同題材的作品都相形見絀,從而成為這類題材的小說中帶有總結性和定型化的作品。

    《說嶽全傳》是一部思想內容比較複雜的作品,它以忠奸鬥爭為線索來展開民族矛盾,在民族矛盾中表現忠奸鬥爭。忠奸鬥爭,是一個比較古老的主題,但是不同時代的忠奸鬥爭有不同的具體內容。《說嶽全傳》中所寫的忠奸鬥爭是在南宋立國未穩、金兵大舉進兵中原的特殊曆史背景之下展開的。嶽飛等愛國將領,力主抗戰,收複失地。而秦檜為首的權奸集團,則竭力主張賣國求和。因此,愛國與賣國、抗戰與投降,便成為作品中反映的忠奸鬥爭的具體內容。由於最高統治者皇帝站在投降派一方,這就使作者和作品的主人公麵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方麵歌頌抗戰是說嶽故事固有的中心內容,也是符合作者思想的;另一方麵,忠君是封建社會最高的道德準則,是“三綱之首”,作者逾越不了這個認識。本來,在皇帝本人就是投降派頭子的情況下,忠君與愛國二者是不可得兼的。但在《說嶽全傳》裏,作者要盡力將兩者統一起來,結果造成了作品主題思想和嶽飛性格的複雜性。作者解釋不了現實的悲劇,便在嶽飛故事之外,加上了一個給人以安慰的尾巴。因此,《說嶽全傳》八十回,自然分成相對**的兩大部分:前六十一回,是嶽飛的“英雄譜”和“創業史”;後十九回,是嶽飛死後的故事--嶽飛沉冤得伸並被諡為“精忠武穆王”。

    嶽飛是作者集中筆墨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為了突出這一形象,作品從寫他的出生起,就賦予多種色調的傳奇色彩:洪水中母子坐於花缸之內飄至異鄉;困難中得周侗教授武藝,成為文武全才,並結識眾小英雄;爾後又得神槍和“湛盧”寶劍,並擇取非同一般的坐下馬;在京師考武狀元時,又槍挑小梁王,觸忤權貴,如此等等,這些都為這位“身先士卒常施愛,計重生靈不為名”的國家棟梁以後建功立業作了很好的鋪墊。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和文武韜略,所以在南宋王朝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他毅然應征抗金,並一再排除奸臣的陷害幹擾,為國殺敵,屢建奇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