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明辨善惡,分別是非,知道好壞,權衡得失,無論什麽事,沒有加以審思、明辨、了解、權衡,就會有差錯;凡事能夠權衡一番,探討個究竟,自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所謂“權衡損益,斟酌濃淡”,這是因為世間法沒有絕對的利弊、好壞,所以隻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但是出世間法的因果、真理,則是無法權衡的,隻能擺在第一位,所以本文所講的“權衡”之道,隻是就世間法的一些常識略論之。

一、權衡輕重:事有輕重緩急,不能不加以權衡。每天早晨忙著送兒女上學,父母在病榻上呻吟,卻無暇顧及。送兒女上學重要,還是送父母就醫重要呢?這就需要權衡一番了。今天有重要客人來訪,但自己因為要上街購物,不能在家裏恭候客人到來。上街購物重要,還是客人來訪重要呢?對於事情的先後、輕重,也應該權衡一番。父母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希望全家團聚,可是兒女說他和同學約好聚餐,所謂“順了姑意,逆了嫂意”,你如何權衡呢?一些家庭裏婆媳不和,大都是媳婦以丈夫為重,以婆婆為輕,因為輕重沒有權衡好,所以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二、權衡是非: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明明見到了,他說沒有;沒有見到,他說見過了。“是”的,他說“非”;“非”的,他說“是”。捏造是非,傳播是非,繪聲繪影,像是煞有介事,於是一些不明就裏的人聽到這些是非,不免為是非所迷惑。是非說多了,就變成真理。有人說“曾子殺人”,曾子的母親絕對不信。當第二次有人來說“曾子殺人”,母親仍然不信。但是第三人再來傳播這種訊息時,連對兒子最為信賴的母親,也不禁動搖了信心,問道:“在哪裏殺人?”是非謠言就是這麽可怕,如果沒有判斷、權衡是非的能力,本來是“一架”敵機轟炸重慶,第二個人說就是“十一架”,到了第三個人就被說成“九十一架”。所以對於是非,必須懂得權衡判斷,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三、權衡利弊:人出生到世間上來,有個人的“別業”,也有與大眾的“共業”關係。家人的共業、社會的共業、整個人類的共業,所謂“共業”,就是說明人與人之間,彼此不會沒有關係。我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與別人有關係,因此我就不能不權衡,我的話對人是有害還是無害,我的事對人是有利還是無利。懂得權衡利弊,才不致於讓我們的言行失之偏頗。

四、權衡好壞:世間事都有好壞、善惡,如果不加以分辨、權衡,以善為惡,以惡為善,以好為壞,以壞為好,這就是對事情判斷不清,不能明白權衡之道。一件事情,前因後果,來龍去脈,都能洞察、明辨,才能還原事情的真相,才能對好壞善惡有所權衡,而不致於糊塗從事,所以懂得權衡之道,才有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