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現代“獨居老人”問題愈來愈嚴重。加上“少子化”社會的發展趨勢,尤其在“一胎化”政策下,未來每個家庭裏,一個孩子要獨立孝養雙親,結婚以後,一對夫妻要照顧四個老人,還要撫養自己的兒女,看起來社會的問題真是愈來愈複雜了。

唐朝詩人杜甫說:“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首詩不但道盡了詩人晚年孤獨的心境,也說明孤獨人生是多麽難堪。難怪佛經裏說的“十八地獄”,除了“八寒地獄”、“八熱地獄”以外,還有“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原來“孤獨”也是地獄。

其實,也不隻有“獨居老人”才孤獨,所謂“青山我獨行”,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人生有些什麽孤獨呢?

一、做學問是孤獨的:過去形容讀書人“十載寒窗無人問”,可見讀書生活的寂寞、孤獨。爬格子的文人,孤燈獨影,一字一句;一旦著作出版,可以揚名立萬,但是寫作過程的孤獨歲月,也不是容易捱過的。一些從事教育,為學術研究而埋首書堆的人,他們所過的孤獨生活,說得好聽一點,隻有以書為伴侶了。

二、為理想是孤獨的:人的思想會引起共鳴,但理想有時難免“曲高和寡”。多少仁人義士,空負滿懷的理想,徒有一腔的熱血,到最後事與願違,為理想窮困,為理想憔悴,為理想而孤獨。避居深山的隱士,可能都是空懷理想,為理想而生活在孤獨的歲月裏。但是盡管如此,他們仍為救國的理想,為益世的理想,為做正人君子的理想,為道德人格的理想而堅持。隻是理想也要有因緣,沒有因緣,隻有空負理想了。

三、居高處是孤獨的:藥山禪師的“高高山頂立”,陶淵明的“登東皋以舒嘯”,這種境界究竟有多少人能跟隨呢?自古以來,一個人學問到了高峰,就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品格到了頂點,也會感到自己孤獨。甚至政治上的帝王,也自稱“孤家”、“寡人”,表示他也是孤獨的人。所謂“高貴”,高人才貴,貴表示少。世間上“物以稀為貴”,少才貴;高人很少,因此高人是孤獨的。一個人希望自己成為“人上人”,希望能“高人一等”,這是可以達到的目標,隻是要能經得起孤獨的生活熬練,才能高人一等。

四、真修行是孤獨的:宗教界,釋迦牟尼佛雖有二千五百位弟子,但他的世界應該是孤獨的;耶穌雖有十二門徒,但最後為猶大所出賣,也不禁慨歎上帝舍棄他,自己備感孤獨。中國的孔子有七十二賢人,龜茲國的鳩摩羅什有四大弟子,他們也慨歎自己的胸懷沒有人了解,故而有孤獨之感。

宗教裏的聖傑,凡有真修行,應該都是孤獨的。從禪宗的達摩祖師,在少室峰獨居,一住十九年,他能不孤獨嗎?六祖惠能在獵人群中,一住十幾年,在那種生活裏他能不孤獨嗎?智者大師在天台山,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他們不孤獨嗎?所以要做一個真修行的人,就必須要能耐得住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