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是好還是不好?擇善固執,未嚐不好;執非為是,執邪為正,那就不好了。“執”在佛法裏分有“我執”、“法執”。我執就是執我為是,以我為重。我見、我聞、我思、我知,什麽都以“我”為中心。“我執”的人不知有人,有理,有大眾;執著自我的人難以相處。

我執以外,還有“法執”,也就是對於是非、善惡、長短、高低、有無,不是執有,就是執空。“法執”重的人,執大、執小、執方、執圓、執偏、執邪,對一切法偏激執著,難以圓融。

世間上的人,因為不能破除“我執”與“法執”,所以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執著,例如:

一、觀念的執著:自己認定的東西,就執著自己的觀念,不能修正。自己認定的如果正確,倒也罷了,不正確的也要執著、計較,那隻會局限自己,束縛自己,讓自己不能擴大,不能圓融,執著到最後,不能進步,不能成功。

二、文字的執著:有的人寫文章,字斟句酌,“歡喜”一定要用“高興”,“因此”一定要用“所以”,“實在”一定要用“真的”,“玩耍”一定要用“遊戲”,因為執著而不能融會貫通。唐朝的王勃先生在《滕王閣序》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自覺自己描景的文詞美妙無比,可謂天衣無縫,因此沾沾自喜,死後一直在金山寺的沙灘上,吟誦這個句字。金山寺的老和尚聽了批評道:文字貴求簡單,如用“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把“與”和“共”包含在其中了嗎?王勃因此放棄自己的執著。

三、習慣的執著:有些人對自己的習慣非常執著,喜歡什麽顏色,喜歡什麽用具,喜歡什麽環境,隻要合乎自己的心意,不管別人喜歡不喜歡,他就是一直執著自己的生活習慣。甚至有人習慣於開玩笑,習慣於不正經,習慣於諷刺別人,習慣於說風涼話。然而人不能隻覺得自己的習慣就是對的,就是好的,如果別人不認同,不認定,也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才好。

四、思維的執著:有的人思維方式和大眾緊緊結合在一起,但也有人的思維,都是與眾不同,你認為好的,他說不好,你認為不好的,他認為善美。思維的方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看出一個人的智慧,看出一個人的能力,看出一個人的人緣。慈航法師一再昭告世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誌為己誌”,不要讓自己的思維方式離經叛道,或者空洞,或者偏執,或者不切實際。思維講究實用,講究合乎眾議,個人的思維,個人的執著,派不上用場。

五、情感的執著:人的另一個名稱叫做“有情”,所以人類的感情最容易自私、執著。與我有關的、我愛的,都是好的,都是對的;與我無關、我不愛的,就不去關心。感情的執著,最容易犯錯,感情是一片遮板,遮住了眼睛,看不到他人,看不到世界。在感情裏執著,私愛、溺愛、錯愛就這樣發生了;能把愛執放下,一切訴諸於公正、公開,就不會給情愛蒙蔽了。

六、理想的執著:理想是應該執著,但是理想也要注意合不合乎時宜。時代不斷在進步,社會不斷在變化,思想也需要求新,求變,求全。人要有理想,才能定目標,理想是一切事實之用,事實是一切理想之果,理想也要淨,要正,要全,尤其更要善美,才值得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