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上,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各有其追求與定位。有的人重道德,守信用,覺得“令名美譽”是人生最高的價值;有的人重名利,慕權勢,覺得“榮華富貴”是生命最高的追求。

其實,價值不要隻從經濟上看,道德也有價值,智慧也有價值。例如,人的語言“一言以興邦”,那就是語言的價值;沒有經過老師教授,自己苦學成為科學家、哲學家,自學成功,這就是人品的價值。

價值也要靠人的慧眼去欣賞與評鑒。你把一架鋼琴送給農夫,他可能覺得占據空間,有礙生活,一把劈為柴火;你把一塊石頭送給收藏家,他可能視若珍寶,把玩不已。因此,價值有時也會因人、因時、因地、因比較而有分別。尤其,價值有先天與生俱來的,也有後天培養的。試說如下:

一、乞丐與皇後:佛經記載,有一個以乞討維生的小姑娘,因為喜舍作福,有了功德的加持,一日在大樹下,因疲倦而睡著。此時這個國家的國王,因為皇後新喪,心情煩悶,外出打獵。路經樹下,見不遠處閃著金光,走近一看,隻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女乞丐,但是長得眉清目秀,頗具姿色,立刻叫人為她盥洗、換裝,一下子變得美如天仙,國王立刻帶回宮中,立為皇後。這個女孩的生命,是乞丐呢,還是皇後?是國王一念之間的因緣,還是女孩喜舍的功德回向所成的呢?

二、兒童與帝王:曆史上,從小登基為帝,受到萬民朝拜的兒童皇帝,為數甚多。本來是一個年幼無知的兒童,一下成為萬民崇拜的領袖。當他坐上帝王寶座時,究竟是兒童呢,還是皇帝?所以隻在經過大眾認定,年齡立刻不是問題。

三、惡人與聖者:日本有一位鬼平兵衛,原本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地方惡霸,後來因受兒子善心感動,一改過去,虔心行善,成為“佛平後衛”。人究竟是魔鬼呢,還是佛祖?就看自己和別人如何來定他的價值。你是魔鬼的行為,當然是魔鬼的價值,你是佛祖的行為,當然就是佛祖的價值。價值在哪裏?就在行為表現裏。

四、凡夫與佛祖:佛陀說他是人,人是佛,人人有佛性。人的本性裏,有佛性,有人性:所謂“迷即眾生,悟即是佛”,今日是迷,名為眾生,明白悟道,當然就是佛了。佛是人成的,人是佛的本尊,所以看起來有佛祖、凡夫的分別,其實隻是“迷悟之間”的差別而已。懂得此中的道理,就如《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說:吾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五、磚塊與黃金:有一位信徒,把價值不菲的數十塊金磚藏在床底下,兒女見到母親執著金磚,不肯動用,於是悄悄掉包,用磚頭替代金磚藏在床底下,把金磚換成現金拿去布施救濟。數十年中,母親心中始終記得床下儲藏著金磚,一直快樂地生活。及至老病將死之際,仍含笑地叮濘子孫:床下的金磚,幫我拿去救濟。兒女聽了母親的話,會心一笑,說:媽媽,您放心,我們早就做了!

六、石頭與鑽石:有一名弟子問師父:人生的價值何在?有一天,師父拿了一塊石頭,叫他到街上待價而沽,但是隻要知道別人出價多少就好,不要出售。弟子照做,到街上問價,有人出價一元,有人喊價二元,有人肯出五元,最高出價十元。弟子回寺告訴師父,師父第二天又叫弟子拿到百貨公司估價,百貨公司有人見石頭光澤亮麗,於是一百、二百、五百,到最後有人出價一萬元。後來師父又要弟子把石頭帶到珠寶博覽會去沽價,會中有人一看,晶瑩剔透,馬上出價十萬,跟著有人五十萬、百萬、千萬……弟子回寺告訴師父,師父說:你問我人生的價值,答案就像這塊石頭,看它放在什麽地方,就是什麽價值!

人的價值觀盡管各有不同,但做人就要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才是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