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是人類用來傳達思想的獨有工具。人與人之間靠語言文字溝通,動物之間雖然不知道它們有無語言文字,但必定也有它們的溝通方法。

人類自呱呱墜地之後,父母最想教育嬰兒的事,就是牙牙學語時,先教他學會叫爸爸、媽媽,然後要認識事物,表達情意。一直到老,對語言文字誰能“表情表得好,達意達得好”,誰就容易成功。語言文字要能表達得讓人信服,一場演講,讓人聽了以後蕩氣回腸,心開意解;一篇文章,讓人看了以後輾轉反思,增加新知,覺得快樂無比。

但是,世間上有不少多餘的語言,像父母的嘮叨,老人的囉嗦,夫妻的爭執,甚至政治上不當的發言,都會讓人討厭。語雲“無聲勝有聲”,有言不如無言;當語言文字不能讓對方接受的時候,無言就是最好的語言。

佛教裏,維摩居士在很多問題之前,所謂“一默一聲雷”,他的一個沉默,雖然“無言”,卻是“如雷貫耳”。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起一朵花來,大迦葉微微一笑,師徒會心之際,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大迦葉得到了佛陀的真傳,於是成了佛陀的繼承人。因此,自古以來,禪門也常倡導無言說教。

“無言”真有這麽大的功用嗎?試說如下:

一、無言的抗議:有人用言語高聲抗議,甚至用武力抗爭,但真正的抗議,還有一個招式,就是“無言”的抗爭。思想不同的人,或者行為看了不屑的人,我們可以不同他講話;一個沉默代表了自己的不滿,代表了抗議。現在的無言抗議,有的靜坐,有的絕食,以此來增加無言抗議的力量。無言勝有言,大概就是這個用意吧。

二、無言的關懷:父母把小兒女抱在懷裏,拍拍他的屁股,表示無言的關懷。眼睛看著他,叫做關愛的眼神;一個微笑、一個額首,都表示承認、會心,表示接受。有人勾肩搭背,有人握手舉拳,都表示關懷。用言語、金錢、物質,都可以表示關懷;無言、用心,也都是表達關懷的方式。

三、無言的教化:社會上流行一句教學的真言,叫做“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教育兒女,老師教導學生,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一個生活規律的父母,不必講話,兒女自然也和父母一樣生活規律;一個勤讀的老師,學生也會受到影響,跟著勤奮好學。言語是有力量的,但當語言沒有身體力行的影響,語言也就無所著力了。佛教重視行為,如“行如風、立如鬆、坐如鍾、臥如弓”的四威儀,也可以說是無言的教化。另外,寺院裏用板聲、鍾聲、鼓聲引導作息,雖然不用口令,不用言語,但那也是給人的無言教化。

四、無言的說法:“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說了什麽法?沒有人知道,但是“頑石點頭”卻給人生很大的啟示。花開了,花謝了,不是也都在述說“無常苦空”的道理嗎?人生了,人死了,不是在向你述說生命的輪回流轉嗎?人如果有悟性,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每日都在向我們無言說法!

你聽過“隻手之聲”嗎?那就是最好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