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程,尤其數字的應用,更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數字除了計數以外,與其他文字配合運用,更有其代表的意義與啟示,茲以“三”為例略說之:

一、三十六計:“三十六計”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可謂家喻戶曉,諸如“連環計”、“空城計”、“離間計”、“美人計”、“苦肉計”等。三十六計給吾人的啟示,就是現代人講究計劃人生,生活中舉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理財投資,退休養老等,都要計劃。有計劃總是好事,就怕沒有計劃,沒有計劃的人生,胡塗行事,到頭來活出一筆胡塗帳。有一句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所以人生要有計劃。人從童年到老年,至少要做好就學計劃、創業計劃、成家計劃、發展計劃、閱讀計劃、退休計劃、養老計劃等,人能按照計劃行事,縱有誤差,也不致有太大的損失。

二、三思後行:做人要言行一致,凡事經過審慎思考後,就要付之實踐,也就是要行解並重。“三思後行”是告訴吾人,凡事不可衝動魯莽,不可以不經縝密思考就妄動,否則必然吃虧。不管做什麽事,都要訂出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要有上策、中策、下策等周全的應對策略,懂得“三思而後行”,穩紮穩打的人生最是妥當。當然,思考也要決斷,不能猶豫不決,一旦決定後,就要義無反顧,勇往向前。

三、三省吾身: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真是一句最好的座右銘。一個人每天能有三次反躬自問:我今日有缺失空過嗎?我今日有功德成就嗎?我今日有損人利己嗎?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假如借助三省吾身,對自己毫不留情地檢討、省察,必然能增進道德,增長智慧,增加進步。

四、三足鼎立:一個人有兩隻腳,走路才能平衡;汽車有四個輪子,才能安全行駛;寶鼎有三隻腳,所謂“三足鼎立”才能平穩。世界不是一個人的,是大家共有的,世間有你我他,就等於鼎足三立。所以“三足鼎立”是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眾緣成就,獨木難撐大廈,要把自己融入大眾裏,不能執我;能夠“無我”,才能成其大。因此佛教講布施要能“三輪體空”,也就是布施的我、接受的你、所施的物之間的關係要能超越,不分彼此、大小、多少,要做“空”想,能如此則功德、價值才是無限、無量的。

五、三進三出:人生是反複周折的,有時一而再,再而三,都有起伏升降。就如三國時,趙子龍為了救小主人阿鬥,在長阪坡三進三出曹營,忠勇過人,但他從不居功。令尹子文,三度為官,三度下台,但他毫不介意,從來不曾麵露慍色。所以人生在世,起伏得失,都是在所難免,三起三落,三進三出,都不要太過介意,能夠經過再三的忍耐、煎熬,又何嚐不是好事呢?

六、三心二意:有的人生性優柔寡斷,做事猶豫不決,舉棋不定,麵臨決定時,總是三心二意,這種人必定經常錯失良機。在佛教裏,鼓勵修行人念佛,對觀音菩薩要“一心稱名”,念阿彌陀佛要“一心不亂”。做人處事,也要講究“一心一德”,雖然不能沒有思維、考慮、辨別,但是一經決策,就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經常翻來覆去,於人於己,都無利益。

佛教有一部《教乘法數》,就是匯編有關法數的名相義理。佛教對於數字的看法,所謂“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真理是一個,從一開始,一生二,二生多,所以我們不論學習什麽,要能“舉一反三”,這才是自覺自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