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嘉慶皇帝,當他還是皇太子的時候,其師幫他把書房取名為“味餘書齋”,這是取古人“三餘讀書”之義。“三餘”者: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意思是勉勵人,要好好把握時間,即使年關歲餘、夜晚日餘、陰雨時餘等時間,都能用來精進讀書。

“餘”是人所喜歡的一個字眼,比方過年時,希望年年有“餘”;中午吃飯不必把整鍋飯吃光,可以“餘”留一些晚上再吃。有“餘”就是懂得節省,就是會打算盤。

做事留一點餘力,生活也可以留一點餘暇;甚至現代人把廚餘分類,也能資源回收,成為財富。有的人覺得年老了,那是人生的餘年,應該更熱心從事一些社會公益;有的人用剩的小錢,也懂得要布施給人。“餘”對自己,對別人,都是好事。茲以“餘”為題,略述如下:

一、建屋要留有餘地:現代進步的建築法規,不允許把房子蓋滿建地,隻準建百分之八十,或百分之六十,甚至百分之四十。建蔽率愈小,看起來損失愈大,但其實餘下來的空地,可以迎來陽光,可以種植花草樹木,可以運動散步,可以臨時用來放置一些東西,所以餘地也是用處多多。

二、用錢要留有餘款:聰明的人,即使有錢,也不能一下用完;經濟不寬裕的人,更要節省,留一點餘錢,以免急難時向人借貸,總是為難的事。能節約用度,留有餘款,就是富有;留有餘款,明天的日子就會好過。你有餘錢,別人就不會怕你;你沒有餘錢,親戚朋友都不願和你往來。所以有錢不要全部花光,對人對己都是好事。

三、唱歌要留有餘音:傳聞春秋戰國時代,有個名叫韓娥的女孩,歌聲美妙動人,凡是聽她唱過歌,即使人已走遠了,大家覺得她似乎還在自己的身旁,她的歌聲依舊回旋在屋宇之間,所以“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可見唱歌要留有餘音,才能叫人回味,才能使人難忘。淩波的一曲《遠山含笑》,風靡全台灣地區,甚至走紅海外;鄧麗君的一首《何日君再來》,傳遍整個祖國大陸,一時傳為佳話。

四、說話要留有餘味:人喜歡說話,但說話不要流於空談,要有振聾發聵的哲理、內涵,讓人心生警惕、效法,或是聽了以後,覺得回味無窮,心生向往,那就是成功的說話了。

五、生涯要留有餘德:現在社會進步,人生也跟著進步,現代人重視自己的生涯規劃。生涯規劃最重要的,不但規劃一生輝煌的事業,規劃成功的未來,尤其要規劃對社會的貢獻,對家庭的盡心,對朋友的盡義,能夠留一些餘德在人間,才是可貴的人生。

六、生命要留有餘暉:夕陽瞬間下山,雖然時間苦短,但是它的餘暉令人難忘。人的生命即使到了盡頭,即將離開人世,也要留下一些餘暉,讓人回憶,讓人懷念。你有慈悲的光輝,智慧的光輝,則人雖去,但是光輝仍然留在人間。人雖死,而“慈暉宛在”,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