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田口則步步誘入陷阱:“現在事急緊迫,應即迅速處理。閣下為地方行政官,應負當地處理的全責,以免延誤擴大。”王冷齋堅持道:“剛才確定,隻負有調查使命,事態未經查明,尚談不到處理;此事責任應由何方擔負,此時亦不能臆斷。”

    牟田口繼續引誘:“假使事態明了,還是在當地處理為好。日本方麵現在已經決定,由森田徹副聯隊長全權處理,因事機緊迫,閣下自有權宜處理之機。”

    日本人的態度很明確,脅迫王冷齋作出表態,以嫁禍中方。但王冷齋不懼威逼,仍堅持以先調查後談處理為原則,對牟田口的要求一再予以拒絕。牟田口無計可施,隻好作罷。

    俗話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讓我們看看七七事變中日軍重要肇事者之一的牟田口廉也大佐的結局。由於牟田口在盧溝橋打響了第一炮,親手點燃了戰火。為此,天皇裕仁親授其金鷹三級勳章,晉升為少將。1941年11月6日,牟田口又晉升為中將,編入南方軍,參加太平洋作戰。1944年3月,牟田口率第十五軍3個師團及特種團計15萬餘人馬出征。在緬印的胡康地區、科希馬、英帕爾、伊姆法爾地區,牟田口所率領的日軍被中美、英印聯軍和中國遠征軍打得落花流水,損兵折將十餘萬。經過幾個月的雨季大潰敗,牟田口的十五軍已所剩無幾。日軍大本營異常惱怒,將緬甸方麵軍司令官和參謀長全部撤換,牟田口也被解除軍職,編入預備役。惱羞成怒的牟田口選擇了自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而在盧溝橋事件調查中具有“全權處理”權的森田徹副聯隊長的結局,也不比牟田口好到哪裏去。據中方戰地談判代表回憶,這個矮家夥是個態度極為蠻橫的法西斯軍人,極討厭。七七事變後,森田徹獲金鷹三級勳章。1938年3月1日,由中佐晉升為大佐,調任關東軍第七國境守備隊隊長,駐屯在中國東北北部邊境地區。1939年5月11日,關東軍挑起諾門坎戰役,與蘇蒙軍激戰,關東軍損失慘重。8月2日,森田徹大佐調任二十三師團步兵第七十一聯隊任聯隊長。由於朱可夫率領的蘇蒙軍是由飛機、大炮、坦克和騎兵組成的立體作戰,日軍聯隊長以下官佐大部分戰死。森田徹也被蘇軍坦克擊斃。

    我們言歸正傳,回到盧溝橋事變中來。牟田口和王冷齋談判之後,中日聯合調查組隨後驅車趕赴盧溝橋。當他們乘車抵達宛平城外約二裏的地方時,公路右側和鐵路涵洞一帶,均已被日軍占據。日軍槍炮排列,已擺好了攻城陣勢。

    日本人總是會抓住對自己最有利的時機。這時,寺平突然讓王冷齋停下車,拿出一張地圖,氣勢洶洶地說:“事態已十分嚴重,現已不及等待調查談判,隻有請你速令城內守軍向西門撤出,日軍進至東門城內約數十米地帶再商解決辦法,以免衝突。”

    王冷齋冷冷地回答說:“此來隻負調查使命,在你們機關部原已內定。適才牟田口要求負責處理,我已拒絕。你所提我軍撤出,你軍進城的無理要求,離題太遠,更談不到。”寺平又說:“平日日軍演習都可穿城而過,何以今日不能進城?”王冷齋嚴厲駁斥說:“向來貴軍演習,均在野外,我從未允許你們演習部隊穿城而過。你所謂的先例在何月何日?請給我一個事實的證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