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王陽進入了一種閑適的生活狀態。

    日出而醒,日落而眠,來了興趣,便打幾套慢悠悠的養生拳法,就像是公園裏晨練的老人。

    有時候,閑來無事,也會去給年輕一代的弟子講講道經。

    雖然王陽自己都讀的不多,但大道已在他心中,以通明之智慧,翻看一遍,就能講的七七八八了。

    紫霄道脈,正常培養出來的弟子,從就是要上課的,而紫霄道脈的師資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平日裏給眾多弟子上課的,武功最低的都是武道宗師。

    一方道脈中,像王陽這種“不學無術”的,終究隻是少數,正常來講,一般都是先學術,觀群書以悟道,是以每一個武道宗師,都是道學深厚。

    而王陽卻是反了過來,先成道,站在高處,反過來再去看術。

    不過像王陽這種的,終究隻是少數。

    王陽這種路子,太考驗賦才情了,很難有成。

    武道愈高,對心靈境界的要求就越高,有道是智慧養精神,讀書明智明心開慧,相比生死之間成大道,無疑更加的穩健,可謂是大道坦途。

    氣好的時候,王陽便騎牛出門,牛角掛書,處於放半的牛。

    山間的雪雖然不淺,路很難走,但大青卻是老牛識途,走的輕快。

    氣壞的時候,王陽便待在屋子裏,一般喝茶,一邊讀書。

    王陽主要看的,並非是各種經文,而是曆史!

    到了王陽現在的境界,頗有幾分萬卷經書無一用的意味。

    有道是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練功夫!

    相較於經,王陽感覺多讀點史更有用。

    修行觀人之道,道在於自然,無處不在,經文之中皆是糟粕,道若能載於文,那便非是道,而人道存於史,也不在經文之中。

    當初王陽奠定第七感的根基,便不是聽了什麽經文,而是聽了一段故事。

    歲月在不知不覺間流逝,山上清淨,平日氣晴好的時候,都是少有香客,更遑論是大雪封路的雪。

    不過,雖然少,但還是有幾個人的。

    與佛家不同,佛家更傾向於入世,有句詩叫做南朝四百八十寺,寺廟多建於繁華,廣迎八方香客。

    道門卻是更傾向於隱世,就算是如今香火鼎盛的武當山,其實也隻是開放了一些公共場所,真正的道觀,很難找到位置。

    這個符合清靜無為之道。

    而紫霄道脈更絕,根本不對普通人開放,所謂香客,其實根本進不了紫霄道宮的大門,想要進門,必須要得到邀請。

    這規矩看似有點霸道,畢竟許多寺廟道觀都是可以隨便進門的,但那些都是生意,某種意義上來,紫霄道宮是紫霄道脈的私產,甚至這一整座山名義上都是紫霄道脈的。

    當然,這並不是紫霄道脈可以隨意的買賣這裏,畢竟土地都是屬於國家的,紫霄道脈有著使用權,在不肆意開采資源的情況下。

    自家的房子,自然是想讓誰進就讓誰進,不想讓誰進,就不讓誰進。

    道宮建於山中,求的就是一個清淨,要是人來人往,當生意來做,那還不如建在鬧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