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嵐張開雙臂,把她緊緊地摟在了懷裏,“會好的,一切都會好的。等大將軍送來了捷報,把陛下和你接到洛陽,最痛苦最黑暗的日子便會過去。先帝在天之靈會保佑你,列祖列宗和無數大漢英魂會把世上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賜給你,你所有的心願和夢想都會變成現實,你會成為大漢最幸福最快樂的長公主。”

    長公主心靈顫抖,伏在筱嵐的懷裏失聲痛哭起來,“我害怕,我真的很害怕。他們都走了,都離開了人世,把我一個人孤零零地丟在世上受苦受累。我做了一個噩夢,我夢見大將軍,他渾身浴血,騎在豹子上,一個人在千軍萬馬裏奮力衝殺。我很害怕,他要是死了我該怎麽辦?我去依靠誰?”

    “殿下……”筱嵐心痛如絞,用力抱著較弱的長公主,淚水奪眶而去。

    長公主哭了一陣,心中積壓已久的痛苦和悲傷得到宣泄,情緒浙浙平靜下來。

    “殿下,馬大人又頂撞你了?”筱嵐拿著絲巾輕輕擦了一下眼睛,柔聲問道。

    “唉……”長公主呆呆地望著案幾上的文卷,歎了一口氣,“他想怎麽寫就怎麽寫吧。不管大將軍是不是本朝第一酷吏,將來他都是我大漢中興的第一功臣,這個功績沒人可以抹殺,會永留青史。”

    筱嵐笑笑,“記得很久以前,好象是大將軍在河東肅貪誅殺奸閹夏惲的時候,朝野上下口誅筆伐,異口同聲指責大將軍驕恣枉法,說他是本朝第一酷吏。大將軍當時很高興,說這個酷吏好,自己寧願當酷吏,也不願姑息養奸,讓惡人逍遙法外。”

    “不過……”筱嵐遲疑了片刻,繼續說道,“這一次我也反對在青、兗兩州大肆肅貪。朝廷應該及時下旨,阻止大將軍毫無節製的殺戮。”

    “為什麽?難道你也認為大將軍做的不對?”長公主很驚訝。

    “不是,大將軍的做法無可指責,但河北受形勢所迫,現在不能這樣重刑懲治違法官吏和門閥世族。現在朝廷急需官吏,更需要這些門閥世族給朝廷提供可用人才。如果大將軍肆意懲治,不但讓朝廷的官吏危機雪上加霜,也會讓門閥世族在遭受重創後痛恨朝廷酷法,門閥世族中的賢良之才可能因此抵製朝廷征辟,拒絕出仕。”

    筱嵐慢條斯理地說道,“殿下也知道,自從大軍開始南渡黃河平定中原以來,朝務猛增,內外朝諸府的官吏們日夜操勞,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究其原因就是可用官吏太少。同樣的情況在河北三州,在青、兗兩州諸府也是一樣。”

    “幾位老大人身體每況愈下,先後病逝,和他們沒日沒夜的處理政務有直接關係。如果他們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肯定能多活幾年,也不至於象現在這樣帶著無法彌補的遺憾離開人世。”

    “北疆在很早的時候就非常缺乏官吏,我之所以被大將軍征辟到府內任職,就是因為當時北疆實在找不到士子充任官吏了。當年仲淵(李瑋)曾數次到京城征辟,但應征者寥寥無幾,官吏緊缺的狀況因此一直未能得到改善。如今十幾年過去了,朝廷從擁有河北三州,發展到平定天下了,但官吏緊缺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到今天已經演變成官吏危機了。”

    筱嵐看到長公主沒有說話,於是繼續說道:“雖然我們都很努力,在河北三州建了很多大小學堂,但一個人進了學堂後,並不意味著讀幾年經文就能成才。成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諸生勤奮刻苦的學習。一般情況下,十個諸生在念了十幾年的經文後,能有一兩個成才的就非常不錯了。”

    “殿下你可以看看今日晉陽大學堂和邯鄲大學堂裏的諸生,他們有的來自門閥世族,有的來自各級官吏之家,這是諸生最主要的來源了。還有一部分諸生人數較少,他們主要來自次等士族或者家道中落的貧苦士族,來自商賈富豪之家,來自塞外胡族諸部落王或者貴族人家。”

    “門閥士族和官吏大家中的孩子生活優越,養尊處優,能安下心來好好讀書的並不多,大都是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次等士族、貧苦士族和低級小吏家中的孩子相對來說念書刻苦得很多,因為這是改變他們一生的唯一途徑。諸生中,這一類人家的孩子學業普遍較好。我最近幾年大力舉薦的人才幾乎都是出身此類人家的孩子,不過相比門閥富豪和官吏大家出身的孩子,他們的人數還是太少了。這主要和他們並不富裕的家境有關,很多這一類出身的孩子因為缺乏錢財,早早棄學回家,最後遠離家門趕到晉陽大學堂和邯鄲大學堂深造的寥寥無幾,畢竟能讓孩子在晉陽和邯鄲繼續學業,需要很大一筆錢財,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家並不是很多,但令人高興的是,能來的都是人才。我曾派人到各地郡縣學堂查訪過,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賢能之士,結果還是比較滿意,能在郡縣學堂堅持完成學業的,其才能普遍不錯,很多人完成學業後都在當地的郡縣府衙出任掾屬。”

    “至於來自塞外胡族的諸生,因為受到出身、語言、風俗習慣等等原因的限製,能把大漢話說好,能看得懂經文就已經鳳毛麟角了。他們到晉陽除了學習經文和治國之策外,主要還是充當質任,所以我們隻能盡力教授他們,讓他們其中的佼佼者學有所成。朝廷要想把胡族漢化,需要時間,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這一代人是無法實現這個目標了。”

    “朝廷新政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肯定商賈富豪的地位,允許他們的子女進入仕途。大漢自孝武皇帝以來,一直打擊商賈,朝廷能在律法上做出這種重大變動,完全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北疆也好,河北也好,朝廷也好,都得益於各地商賈富豪們的大力幫助。如果沒有這些人的鼎力相助,當初北疆的屯田不會成功,河北也不會如此迅速恢複元氣,而朝廷也無法在這麽快就開始平定天下。當然了,商賈富豪們得到的回報也是非常豐厚的,看到他們的子女挺著胸膛,和門閥世族官吏大家的孩子一起出入學堂,一起站在朝堂上議事,他們也應該滿足了。不過,自從朝廷在幾十年前開始賣官買爵後,商賈富豪們大都用錢換回了“士”藉,真正意義上的商賈人家已經很少了,所以,這一類的諸生在學堂裏人數最少,比胡族諸生還要少。”

    “晉陽學堂大祭酒王剪大人曾上書朝廷,希望朝廷開設更多學堂,讓有條件的“工”、“農”藉的孩子也能念書,也有進入仕途的機會,這個建議未免太不切實際了。首先朝廷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其次讀書要錢,購置竹簡,拜師抄書,就學學堂,遠離家鄉求學大學堂甚至上太學,十幾年下來,需要很多錢財,普通“工”、“農”藉的人家根本承擔不起。我們曾算了一筆帳,一個普通孩子從入學讀書到完成太學學業,預計為十到十五年,其所需錢財大約是普通人家三百年的收入或者更多。第三,田地的耕種和作坊的生產需要大量人口,人越多,收入才多。這些人勞碌一年的收入非常有限,最多吃飽肚子維持生存,要想略有盈餘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如果有天災人禍,連生存都難以保證。這些人一輩子都在為生存而苦苦掙紮,讀書入仕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場美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