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主動交出了六州四郡的軍政大權,卻因為長公主和朝中大臣們對相權的爭奪,因禍得福,反而在不經意間得到了更大的權柄。

    這種局麵,長公主不願看到,朝中大臣們更不願看到,這根本就是一場兩敗俱傷,一場葬送社稷的血腥廝殺。

    現在看起來,長公主的損失最大,她雖然拿回了六州四郡的軍政大權,消除了李弘割據稱霸的隱患,維護了皇權的尊嚴,但她卻失去了對相權的控製,甚至還失去了部分皇權,也就是部分國政的決策權。

    朝中大臣們在這場爭鬥中受益頗多。如果他們能成功阻止長公主把尚書台獨立出去,那麽即使李弘以大司馬大將軍之職督領尚書台,他們也能拿回更多的相權,畢竟丞相和禦史大夫的職權太大了。此刻對大臣們來說,他們寧願失去一部分國政的決策權,也不願意失去已經到手的丞相和禦史大夫的大部分職權。但問題是,大臣們取得這部分相權的代價過大,這是長公主以犧牲部分皇權換回來的,對社稷的危害難以想象。

    李弘的受益最大,但同時也成了矛盾的焦點,成了天子、長公主和朝中大臣們共同的對手。

    長公主再次拿社稷來賭博。

    她犧牲部分皇權,為的就是讓大臣們迫於李弘的威脅,不得不重新站到自己一邊,從而逼迫大臣們讓步,讓自己重新控製權柄。

    此時此刻,大臣們沒有選擇,隻得屈服於長公主的脅迫。

    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大司空劉和、太常荀攸等大臣深夜進宮拜見長公主,商議削弱和製衡李弘的辦法。

    大臣們的意思是希望長公主不要把尚書台獨立出去,不過即使是這樣,李弘的權柄依舊很大。雖然長公主依舊主政,但尚書台是國政的主要決策機構。李弘手握兵權,現在又掌控朝廷的決策機構,其權力之大,已經導致朝堂上的權力正在逐漸失衡。

    “李弘不是霍光,現在也不是孝武皇帝駕崩後的太平盛世,我們不能冒著社稷傾覆的危險,盲目效仿當年的官製格局。”

    崔烈激動地說道,“當年孝武皇帝駕崩後,霍光等大臣奉命輔弼幼帝。霍光是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弟弟,跟隨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孝武皇帝非常信任他,但孝武皇帝之所以讓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督領尚書台,掌控權柄,其真正的目的不是讓他維持社稷的穩定,而是要他利用中朝尚書台的權力,製衡當時的宗室勢力和外朝的士族官僚勢力,防止社稷動蕩,國祚毀於一旦。”

    當時孝武皇帝之子燕王劉旦為了爭奪皇統,丞相上官桀、禦史大夫桑弘羊等人為了奪回被尚書台搶去的權柄,兩方勢力互相勾結,聯手對抗霍光。劉旦和上官桀曾打算發動兵變,但被孝昭皇帝和霍光出手鎮壓了。燕王劉旦和丞相上官桀死後,朝中權力得以製衡,霍光主掌大權二十多年,曆經孝昭、孝宣兩代皇帝,輔佐兩位皇帝創造了“昭、宣中興”的局麵,完成了他對孝武皇帝的承諾。

    但今日的大漢不是昔日的大漢,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殿下如果打算仿效當年孝武皇帝的托孤大計,以大司馬大將軍李弘主掌尚書台掌控權柄,以此來平衡外朝和禁中的勢力,製衡皇權和相權,必定是養虎為患。

    今日的大將軍主掌兵權,手中有二十幾萬大軍,實力極其強悍,如果再讓他督領尚書台主掌權柄,其權勢之大,前所未有。等到將來天下大定,君弱臣強,以李弘的蓋世功勳,天下哪還有人知道大漢天子?那時李弘已經身不由己,就算他不想篡立,別人也會逼他篡立了。

    “老大人,那你說怎麽辦?”長公主泰然自若,神態悠閑地問道。

    崔烈望著眼前那張美豔不可方物的臉龐,心裏氣不打一處來。如果不是你急於搶奪李弘手中的軍政大權,不是你把矛頭對準門閥富豪,事情怎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我好不容易拿回了大將軍手中的軍政大權,你們馬上就來搶,好象我一個人獨吞了不給你們似的。好了,現在你們滿意了,你們如願以償了。官製也修改了,丞相也給你們做了,你們該知足了吧?”長公主臉上露出一絲鄙夷之色,“難道你們還不滿足?還要我逼著大將軍交出兵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