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如今陛下和朝中大臣們正在為是否進行北疆大戰爭論得不可開交,但從形勢發展來看,北疆大戰極有可能得到陛下的許可。將軍,你可想過北疆大戰之後,皇統會出現什麽變故?皇統的變故可是直接關係到皇後、大將軍和將軍的命運。”

    何苗苦笑,問道:“皇統之爭,是取決於宮內還是取決於宮外?”

    司馬子劭回道:“目前來看,還是取決於宮外。”子劭三十歲左右,身材健壯,一張方方正正的臉,濃眉大眼,看上去很有幾分武人的威猛。

    主薄牽招慎重地說道:“將軍,如果北疆開戰,我懷疑大將軍馬上就要動手。要知道,北疆之戰一旦結束,大將軍就沒有任何機會了。將軍,你和大將軍是一家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千萬不要上了他人的離間之計。”

    牽招是樂隱的弟子,安平國人,二十多歲,高個小眼,說話笑眯眯的。

    何苗沉吟不語。

    侍禦史史路抬頭看看何苗,突然問道:“將軍是不是認為皇統之爭取決於宮內?”

    史路也是樂隱的弟子,渤海郡人,三十多歲,一臉的精明。

    何苗看看眾人,長歎道:“諸位大概還不知道西園八校尉的具體人選吧?”他指指子劭說道,“明天,你去南陽把我母親接來。隻有母親來了,兄長才會和我坐到一起。”

    七月,幽州。

    ÷

    公孫瓚率軍在肥如城下待了三天,隨即揚言糧草斷絕,撤退回土垠了。

    張舉和張純派斥候四下打探,確認漢軍的確已經撤回土垠城後,立即開始了大撤退。肥如距離土垠城太近,無險可守。那些本來不願撤退的叛軍將士看到公孫瓚一直打到了肥如城,再也不抱幻想了,大家紛紛出城,爭先恐後,隻求早點撤到遼東安全之地。

    叛軍將士攜家帶口,再加上要押運大量輜重,所以行軍速度非常遲緩。張舉和張純並不著急。一來叛軍有還有六萬將士,二來漢軍缺乏糧草不可能千裏迢迢尾追而來,三來叛軍一路上都有烏丸人前後保護,也不怕漢軍鐵騎突襲。

    撤退的隊伍趕到遼東屬國後,距離遼東已經很近了,烏丸人看到叛軍已經安全,隨即各自撤回領地。烏丸人撤走的第二天,叛軍到達了一個叫石門的地方。公孫瓚和趙雲帶著八千鐵騎突然殺了出來。叛軍魂飛魄散,頓時大亂。叛軍將士們一個個哭爹叫娘,狼奔豕突,抱頭鼠竄,石門戰場上血肉橫飛,措手不及的叛軍被漢軍鐵騎殺得七零八落,他們連一次反擊都沒有,瞬間就被洶湧澎湃的洪流淹沒了。

    張舉也不要家眷了,在張純和一幫親衛的保護下,拚死殺出重圍,最後隻帶著兩千多人狼狽逃到了遼東。六萬叛軍被殺死一萬多人,餘眾全部投降,叛軍將士的家眷全部被抓。公孫瓚和趙雲指揮鐵騎士兵打掃完戰場,立即押著俘虜回撤肥如。

    聞訊趕來的烏丸鐵騎幾次在大軍回途上突襲漢軍,均被公孫瓚和趙雲率領鐵騎一一擊退。公孫瓚在和烏丸人的對陣中被射中了一箭,他氣得咬牙切齒地舉刀發誓:“不把遼西烏丸殺個一幹二淨,我就不出遼西。”

    當公孫瓚率領大軍回到肥如城時,都尉田楷早已指揮大軍把肥如城團團圍住了。公孫瓚命令把俘虜和叛軍家眷押到城下,一次殺一百個,一直殺到叛軍獻出城池為之。漢軍一口氣殺了一千人,血流成河,護城河裏水都被鮮血染紅了,無頭屍體躺得象小山一樣。

    城內的叛軍受不了了,他們殺了守城的叛軍首領,打開了城門。肥如城被漢軍攻占。

    此時已經是七月中旬,遠遠超過了李弘要求攻破肥如城的期限,但公孫瓚根本不理這事,派人向劉虞和李弘報捷,同時要求攻擊遼西烏丸。

    公孫瓚的大軍沒有按期攻下肥如城,也沒有在約定的十天內撤退,李弘無奈,隻好繼續給他提供糧草。為了節省糧食,他特意下令大軍將士一天隻吃一餐。司馬朱穆大怒,責斥李弘用人不當,怎麽能用這樣不受軍紀的將領帶兵打仗?如果公孫瓚再有十天打不下肥如怎麽辦?漁陽城下的大軍糧草斷絕,極有可能被鮮卑人殺得全軍覆沒。

    刺奸衛政也說,公孫瓚做為統軍大將,不顧全局,任意妄為,的確應該責罰。

    李弘說道:“現在我自己都在違抗聖旨,你叫我怎麽處罰下屬?隻要公孫瓚能打下肥如,擊敗叛軍,他的罪責我來承擔。”

    從六月底李弘上書天子以後,朝廷就一點消息都沒有,既沒有聖旨來讓他撤軍堅守,也沒有聖旨來說同意他繼續作戰。李弘不知道洛陽出了什麽事,心裏忐忑不安,但在聖旨沒來之前,他還是決心要把這戰繼續打下去,為此,他幾乎天天派快馬到晉陽催要糧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