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

    文章提交者:lfmwasp 加貼在 曆史風雲之中國史 鐵血論壇 bbs.tiexue.net

    中國古代國家高度重視軍事問題,從第一個統一全國的皇帝秦始皇開始,曆代的政治體製都是在皇帝之下“三權分立”:行政權、軍事權、監察權並列。正如元世祖忽必烈說的: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是我的左手,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是我的右手,而禦史台(最高監察機構)是我用來醫治這兩隻手的。

    即使是軍事權直接歸皇帝管轄,仍然不能使皇帝放心。因此還需要將軍事的權力再加分解,讓它處在重重的相互監視之下,即使是降低軍事機器的運轉效力也在所不惜。於是形成了曆代複雜的軍事指揮與調遣製度。其主要的原則大概有這樣一些:

    將戰略決策權和軍事指揮權分離,

    將軍隊平時的組織訓練權與戰時指揮權分離,

    將軍隊的人事權與軍隊的指揮權分離,

    將戰區的指揮權與作戰部隊的指揮權分離。

    1、文武分途

    中國直到春秋時期還處在部族國家階段,各級貴族掌握政治權力。周天子以下的公、侯、伯、子、男各級貴族分封於各地組建國家,號為“諸侯”。周天子的朝廷有公、卿、大夫等貴族主持朝政,各個諸侯國的國君也依*卿、大夫等貴族執掌政務,分工有管軍事的司馬,管司法的司寇等,但這些貴族各自有封地、采邑,全都世襲職位,號為“世卿世祿”。

    卿有上、中、下之分,大夫也有上、下之等,一般並沒有明確的文、武官職分類,平時在朝處理政務,有些被天子或國君指定為執政,統攬全局;在戰爭時期一般卿受命為“帥”或“將”(都是指揮的意思)領軍出戰,據《公羊傳》解釋,如果領兵的貴族地位高、而且軍隊規模大,就稱之為“帥”;如果領兵貴族地位高而軍隊規模不大,就稱之為“將”。由於上卿經常領兵,因此也尊稱為“將軍”。臨戰時將、帥會分派大夫為“尉”、“禦”、“右”等戰術指揮職務。

    戰國時期原來的舊氏族貴族逐漸退出政治舞台,以原來的“士”為主體壯大起來的新貴族全麵執掌各國政務。比如秦國實行二十等軍功爵位製,建立起新貴族等級製度。這些新貴族並沒有世襲地位,他們的貴族地位來源於他們對於國王的效忠與文治武功,他們的封地隻是他們俸祿的補充,他們的爵位稱號也與過去的不同。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和過去的貴族一樣,在朝執政,出朝領兵。

    隨著各國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的加強,新貴族向職業官僚轉化。同時由於戰爭日益頻繁,作戰的規模和地域不斷擴大,作戰時間不斷延長,作戰形式日益複雜,而士兵成分也多樣化,需要有專職的軍官擔任指揮。原來隻是臨時戰地指揮員的“尉”逐漸成為專職的軍官。

    到戰國末年,各國都建立職業軍官體係:“尉”為武官的統稱,指揮一“部”軍隊的為“部尉”或“校尉”,另外縣有“縣尉”,郡有“郡尉”,為當地的司令官;以上有“都尉”,可以指揮某一戰區或戰役方向;朝廷設立“國尉”(或尊稱“太尉”),相當於軍隊的總司令,與丞相平級。秦國後來還設立衛戍京城的“中尉”,警衛宮廷的“衛尉”等專職武官官職。

    雖然職業軍官係統已經形成,但當時仍然保留以爵位表示級別的慣例,“將”主要是指戰地指揮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