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執行並不僅僅是去做的問題,而是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的問題,想要做得更好,想要創造更多的價值,就需要團隊各部門、各成員相互配合,需要盡可能調動更多的資源來完成任務,而內部配合以及資源的分配、調動都需要通過溝通來完成。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對於培養人際關係以及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感也至關重要,團隊成員在彼此之間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了解之後,就能夠將這種關係運用到工作當中來,或者說會對工作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從某個方麵來說,溝通就是團隊關係的一種黏合劑,而良好的團隊關係同樣有助於提升團隊內部的執行水平。

    從某種意義上說,溝通不僅僅是執行的前提,更是執行力的重要保障,它與執行力的關係非常緊密。

    2.方案和思路很好,卻總是耽擱在溝通上

    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製定了一套新項目的開發方案,公司在董事會會議上對方案進行了討論,並且還通過了這套方案。當時按照公司高層的分析,在新方案實施之後,將會為公司的營業額帶來9%的增長點。

    當開發方案確定下來之後,公司製定了比較詳細的計劃,準備在兩個月之內實施新的開發方案。可是直到半年之後,這家公司的新項目才緩慢動工,而且在草率執行十幾天之後宣布暫時停工。一年之後,公司已經徹底放棄了這個新項目和新方案,轉而開始專注另外一個項目。而這個項目在經曆一番細致的科學的分析和規劃之後,雖然順利開始實施,但是最終的結果不盡如人意,根本沒有達到規劃中的那種效果。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有許多團隊都癡迷於挖掘一些好的想法,設計一些好的理念和方案,可是如果對這些團隊進行觀察,就會發現它們雖然都能設計出很多出色的點子,擁有很多非常好的策略和規劃,可是這些規劃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得到實施。

    隻想不做,這是典型的實踐能力不足的表現,盡管不能否認一些好想法的指導作用,可是這個世界似乎從不缺乏好的創意,缺的是將好點子付諸實施的人。換句話說,隻有當一個好點子付諸實踐時,它才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點子,僅僅停留在規劃層麵的好點子並沒有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那麽為什麽很多工作都隻停留在規劃階段,而最終沒有順利走向實施呢?對於團隊和個人來說,從規劃到執行又究竟要走多遠的路呢?

    想要解答這些問題,就要對工作的流程進行了解,而從整個執行的流程來看,連接規劃和執行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恰恰是溝通,溝通不暢常常會導致執行者與發布指令的人之間產生一些脫節現象。

    比如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聽到執行者這樣抱怨:

    “當我見到這個方案後,發現了很多問題,所以我一直都在猶豫要不要做。”

    “這件事根本不怪我,我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人和我說過。”

    “這件事我很早就想要向您匯報了,可是您這幾天一直開會,您的秘書也讓我再等等,所以就耽擱了。”

    “原來這件事要在兩天之內解決的呀,我還以為事情根本就不著急呢。”

    “你原來是想讓我做另外一件事呀,我還以為是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

    “他也沒說什麽時候做這件事,所以我提前(或者推遲)去做了。”

    “經理今天說讓我在酒店見客戶的,並把文件交給他,可是主管昨天卻要求我去咖啡館等客戶。”

    “他隻是簡單地命令我做完這件事,可是並沒有指示具體該怎麽做。”

    “這件事他說會交給別人去做的,後來事到臨頭了,才通知我,可是我根本沒有時間做什麽準備。”

    ……

    從以上的談話中,可以發現一些常見的問題,那就是上司沒有具體說清楚要做什麽,什麽時候做完,或者沒有下達相應的指示,下屬對這些模棱兩可的指令甚至是錯誤的指令顯得手足無措。當上下級之間的交流不夠詳細、準確時,上級製定的規劃自然難以在具體的執行中施展開來。由此可見,很多時候,並不是無法提供好的方案和思路,而是這些方案全部都耽擱在了溝通環節上,可以說,溝通成了掣肘執行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