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歲懵然無知,及其有知何異無知;

滔滔汴水隱隱隋堤,師其歸矣箭浪東馳。

【公案】

金山曇穎禪師是浙江人,俗姓丘,號達觀。十三歲皈投到龍興寺出家,十八歲時遊京師,住在李端願太尉的園宅裏。

有一天,太尉問道:“人們常說的地獄,畢竟是有或無呢?”

曇穎禪師回答:“諸佛如來說法,向無中說有,向有中說無。有無是分別心,如眼見空華,是有是無?太尉現在向有中覓無,向無中覓有,為何不在心內見天堂,何必住口中說地獄?”

太尉不明白:“心如何能見天堂?”

曇穎神師回答:“善惡都不要去思量。”

太尉問:“善惡都不思量的話,心歸何處?”

曇穎禪師道:“心歸無所住處,如《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①。”

太尉又問:“人若死時,歸於何處?”曇穎禪師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說:“生則我早已知曉。”曇穎禪師就問:“請道一句生從何來?”

太尉陷入沉思,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說:“隻在這裏思量個什麽?”

太尉雲:“會也,隻知貪程②,不覺蹉路③。”

曇穎禪師雲:“百年一夢!”太尉於言下契悟。

“生從何來”“死往何處”,這是一般人經常思索的問題。佛陀和曆代的禪師們早就道出了原委,可是又不易為人了解。生命有隔陰之迷,陰就是指我們的身體。意思是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一切,故千古以來的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其實,生命的形相雖千差萬別,但生命的理性則一切平等。佛教所謂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義理,假如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就不難知道。參禪,就是明白自己的生命,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生命頂天立地,本來就是永恒的。

【注釋】

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稱無住心、非心。意即不論處於何境,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②貪程:貪趕路程。

③蹉路:猶失路。

【思考】

1.你認同天堂與地獄隻在一念之間嗎?為什麽?

2.何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3.試著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之話題。

【延伸——緇門崇行錄】

唐朝慧意法師經常將缽裏所剩的食物,用來喂養禪房的老鼠。他房內有上百隻老鼠都很乖馴,有食物時,它們就會搶著來吃;每看到有患病的老鼠時,法師就會用手安頓撫慰它們。

——惠養群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