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成佛心中病,磨磚作鏡眼中眼;

一破牢關金鎖斷,等閑信步便歸家。

【公案】

唐憲宗非常崇信佛法,專程迎請佛的舍利到宮殿裏供奉。有一天夜裏,宮殿中忽然大放光明,早朝的時候,群臣紛紛向皇帝祝賀,說這都是舍利①的功德所致,隻有韓愈不但不道賀,還呈上《諫迎佛骨表》一文,斥佛為夷狄,觸怒了皇帝,於是被貶到潮州當刺史。

當時的潮州地處蠻荒,文化未開,可是有一位道行非常高超的大顛寶通禪師,深為大眾所推崇。韓愈聽說當地有這麽一位高僧,有一天就抱著問難②的心態去拜訪大顛禪師。

當時,大顛禪師正在入定禪坐,韓愈不好上前貿然問話,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韓愈不耐煩的樣子,於是走到大顛禪師的座前,用引磬③在禪師的耳邊輕輕敲了三下,並且對禪師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意思是說,禪師的參禪入定已經打動了韓愈原本傲慢的心,現在應以智慧向他說法來拔除他的執著。

韓愈在一旁聽了侍者的話,立刻行禮告退,說:“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禪門接引學人,善於觀機逗教,所以禪師教化人,有時是沉默無言的教示,有時是一言半語的提攜,有時是一進一退的誘導,有時則是一動一靜的啟發。凡此種種,無不充滿了禪機,無不散發著禪味。

侍者的一句“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看似對大顛禪師所說,其實也啟迪了韓愈的禪心。禪,不是靠別人教、靠別人給的,而是靠自己去修持、去體悟,悟道完全是自家的事情。

【注釋】

①舍利:原指佛陀火化後之遺骨。後來泛指高僧死後焚燒所遺之骨頭。又名佛骨、佛舍利、舍利子。

②問難:指詰問辯駁。

③引磬:法器名。即碗狀之小鍾,以小鐵枹擊之。於底部之中央貫鈕,附有木柄,便於把持,故又稱手磬。

【思考】

1.略述《諫迎佛骨表》之內容。

2.韓愈聽了“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體會出什麽?

3.請分享一則觀機逗教的故事。

【延伸——緇門崇行錄】

唐朝韜光禪師,搭茅舍住在靈隱山西峰。杭州刺史白居易寫了一首詩邀他來應供。禪師回了一首偈子謝絕邀請,偈中有“城市不堪飛錫到,恐驚鶯囀盡樓前”的句子,他的風格是如此高超。

古時也有一位大德辭謝朝廷權貴宴請的偈子:“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隻合居山穀,國士筵中甚不宜。”這種清高的意境和韜光禪師先後如出一轍。啊!這兩首偈子,如果出家人朝暮吟詠,待些時候應該會有所體悟吧!

——不赴俗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