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我應邀在日本市中心的朝日新聞紀念館舉行佛學講座,講題為“人心、命運、金錢”。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人們普遍關心前途、命運、金錢,較少重視心靈淨化。其實這三者是互為因果關係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錢就多,真正的財富在身體的健康、內心的滿足、正確的信仰、包容的心胸、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屬的和諧、靈巧的智慧及發掘自我本性的能源,隻要心靈能夠淨化,這些內財自然具備。這些觀念通過慈惠法師的日文翻譯,使許多日本大眾同表大夢初醒,內心的法喜實非筆墨可以形容。日中問題研究會矢野會長更表示:“過去時常自問人生所為何來,不覺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今聽了大師的開示後,知道命運操之在我,命運由自己創造,知道人生有輪回、有來生,無形中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今生雖苦,但可以創造未來的人生。

    有人問,佛教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命運如果是前世命定的,那麽佛教是不是宿命論呢?

    宿命論認為:人生的成敗得失、禍福窮通、悲歡離合,都是前世已注定,是由命運之神所掌握,今生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於事無補,因此當他遭遇困境的時候,往往認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於是消沉、沮喪,不知奮發振作,而把自己寶貴的前程委諸子虛烏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隸,實在可悲。

    其實,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吾人所受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所謂“自作自受”,並非有一個神明可以主宰。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裏,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窮鄉僻壤營生,日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而是因緣果報不同。如經上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因果十來偈》也說:“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從這些偈語可以知道,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醜陋,都是有因有果,並非憑空碰運氣而來,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縱,而是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而其結果所造成的影響力是通於三世的。也就是說,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並不否定前世的善惡罪福可以影響今生的命運,今生的所作所為,也可能影響來世;但不管前世、今生、後世,都非定型,而是可以改變。例如,有人說錯一句話,招來麻煩,但即刻道歉,取得別人的原諒,事情就能化解;做壞事,必須接受法律的製裁,誠心懺悔、認錯,法律也能從輕發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