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一連有好幾位徒眾因身體有病而住在如意寮中靜養。為我開車多年、曾經擔任人事監院的永均法師問我:“那些人看起來身體很好,但每天又無所事事,為什麽那麽多病?我們每天忙碌不已,身兼數職,為什麽反而身體健康不生病呢?”我隨口回答他:“因為忙就是有營養啊!”不料這句話在徒眾間流傳起來,成為一句法語。回想起來,我的一生的確是因為忙才少病少惱,身健心安。

做人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當所做的事情於人有益,即使辛苦也不要緊,對人有用的好話,要不怕多說;自己遇到傷心煩惱,或逆境挫折的時候,要能不怨恨、不退卻。此之“人生四不”,說明如下:

第一,工作辛苦“不要緊”。青年守則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服務就要工作,工作裏辛苦自是難免,但是若把工作當成服務,就不會感到辛苦。例如,下班時間到了,主管卻要你加班;平常好幾個人做的事情,忽然要你一個人獨立承擔。這個時候如果你嫌累、你抱怨、你覺得不公平,隻會苦上加苦;不妨轉換一下心情,想到一定是自己能力強,所以主管才會交付重任。甚至工作多,雖然苦了一點、累了一些,但可以多為別人服務,自己也可以累積經驗,人生不是更有意義嗎?所以,事多的時候不要嫌煩,不要覺得辛苦;起早帶晚地加班,也不必皺眉頭,你能以歡喜樂觀的心情工作,自能體會忙的意義、忙的樂趣。

第二,對人好話“不怕多”。說話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更是溝通人際往來的工具。人都喜歡聽好話,一句讚美別人的好話可以使人心生歡喜,終身為其效命;反之,一句傷透人心的語言可以使多年的知己反目成仇。社會上把不會說話、經常說錯話的人喻為“烏鴉嘴”,意思是不會說好話,經常說話得罪人,或是經常說話給人難堪。其實,一個會說話的人,一句話說出口,不但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意思,也總希望對方能歡喜接受。所以,人要學習說好話,而且好話不怕多;會說好話的人,才能帶給別人歡喜,自己也才能成為受歡迎的人。

第三,遇事煩惱“不怨恨”。人生最大的煩惱是欲望,因為有欲望、有所求,當所求不得或所求與所願相違時,煩惱自然由此產生。佛經裏把煩惱比喻為“如病”“如箭”“如火”“如毒”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有了煩惱,就像生了病,又像中了箭、著了火、喝了毒一樣,自然痛苦不堪。人不要與煩惱為伍,有了煩惱,要自我慚愧,要“轉煩惱為菩提”,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所謂“思量煩惱苦,歡喜便是福”,人要懂得製造自己的歡喜和快樂,不要將憂愁煩惱傳染給別人。有歡喜的人生,活著才有意義。

第四,逆境挫折“不退卻”。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在順境裏長大,遭遇逆境、挫折是人生必然的際遇。一般人在遇到逆境挫折時,容易感慨世事滄桑、人情無常,因此消極退卻。但是,有人說“人生如球”,球如果經不起拍打,它就不能彈跳,也就失去球的價值。所以,人要把逆境當為增上緣,在逆境挫折時,隻要堅持自我,永不退卻,則未來會肯定我們的定位。

人的一生,不一定要活出什麽亮麗的成績,但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這就是成功。

·佛光菜根譚·

逆境,是磨煉意誌的大洪爐;

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

信心,是到達目標的原動力;

理想,是建設人生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