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兩個沙彌,分別住在東、西二寺,每天都到市場買菜,東寺的沙彌較懂禪,有智慧;西寺沙彌不太懂禪,沒有智慧。兩個沙彌買菜時,常在路上碰見。西寺沙彌就問東寺沙彌:“你到哪裏去呀?”“風吹到哪裏,我就到哪裏。”西寺沙彌不知如何接下去,回去問他師父,師父一聽:“你好笨哦!你不會問他:假如沒有風,你要到哪裏去?”第二天,兩個沙彌又碰上了,西寺沙彌就問:“你今天要到哪裏去?”“我的腳走到哪裏,就到哪裏。”西寺沙彌又不知如何是好,回去一說,他師父就罵他:“你好笨!你不會問他:若腳不走,你到什麽地方去呢?”第三天,兩個沙彌又相遇,西寺沙彌得意揚揚地問:“喂!你今天要到哪裏去?”“我到市場買菜去!”

是非好壞、愛嗔認知等,常因各人立場不同、價值觀念相異而有出入,可見對問題的看法,如人之麵孔,萬千人當中難得相同,難免沒有出入。說起出入,再舉數例申述之:

一、時事判斷有出入。我們看到股票市場,每天都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判斷股票的漲跌。有的人觀察獨到,買對了績優股,大賺一筆;有的人判斷錯誤,所買的股票一直跌停,不但資金被套牢,甚至傾家蕩產,這都是由於判斷有出入。在美國有不少時事觀察家,對於什麽人可以當選總統、什麽人應該出任什麽職務,都會一一點名,真是呼之欲出。但因為判斷難免有出入,所以媒體的報道、新聞的分析隻能供做參考。

二、曆史事實有出入。有的人相信曆史,有的人不相信曆史;曆史的記載,與事實當然有出入。我們看法院的判決,都是當時的事情,還常常有誤判;寫曆史的人,都是時隔多年、時地變遷,怎麽會沒有出入呢?尤其在專製時代,曆史都掌控在執政者的手中,像春秋時代齊國的太史兄弟三人都為記載曆史的事實而犧牲,所以曆史的事實能沒有出入嗎?

三、專業知識有出入。現在的氣象台,氣象報告人員都有專業知識,預測天氣有時候也很難準確,甚至各個氣象觀測台所預測的地震強度,各有不同,難以一致,都有出入。有病的人到醫院檢查,如果同時到三家醫院檢查,結果也經常有出入。所以現在的名醫院都實施會診,免得各科所見出入太大,貽笑外人。當然,我們從氣象和醫療來看,其他的股市、政治、軍事、經濟,大家所知所論有所出入,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人事論斷有出入。我們見到多少人議論某人很好,但是在同一個時間裏,另外的地方也有人議論此人不好。我們也見到很多文章推崇某人很好,但是疵議他的文章也不少,所以人事的論斷難有公評,總有出入。曆史上,一般對關雲長的評價,總說他忠義正直,但近代也有人研究,說他器量狹小。同樣地,曆史上對武則天的評論,有人把她說得一無是處,但也有曆史家推崇她精明能幹,很會用人。三國時代的曹操,有人說他是奸雄,但也有人讚美曹操在軍事、政治上用人無一不精。

世間的各種評論,出入是難免的,不過吾人不能因為“出入”而受影響,對於世間還是要保持一顆公平、公正的心,最為重要。

·佛光菜根譚·

眾生有眾相,相相皆不同;

佛心無二心,心心皆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