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台灣有了落腳之地的宜蘭之後,對於喜歡念佛的信徒,我從善如流,成立念佛會;對於熱衷歌唱的青年,我從善如流,組織歌詠隊;對於即將升學的學子,我從善如流,設立光華補習班;對於牙牙學語的幼童,我從善如流,開辦幼稚園、托兒所。凡此不但為台灣佛教創下了先例,也為有情眾生種下得度的因緣。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團體裏,如何受人歡迎?首先要能做到:凡事不執著己見,不主觀自我;對於別人的見解、看法,不能一味否決,遇事何妨先設身處地替對方設想,如此才能在團體中不受排拒,進而發揮影響力。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恒順眾生”,就是對民意的重視,也就是“不逆人意”。

“不逆人意”不是盲目地投其所好,不是鄉願地曲意奉承;“不逆人意”是應世的慈悲,是處眾的智慧,是圓融人際的善巧,是廣結善緣的方便。佛教的“隨類應化、同事攝受”,儒家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是化世的慈悲與智慧。能夠“不逆人意”,才能“應機說法”,才能“觀機逗教”。

所謂“不逆人意”,就是凡對真善美的追求,必能“從善如流”,必不執著。有“不逆人意”性格的人,必肯“與人為善”,不但凡事OK,不輕易說“NO”,即使拒絕,也有替代。

“不逆人意”就是對人的尊重包容。在生活中,兒女不逆父母之意,就是孝順;父母不逆子女之意,就是開明;屬下不逆主管之意,就是服從;主管不逆屬下之意,就是尊重;朋友相互不逆對方之意,就是知交。學習“不逆人意”,才能和平處事。

現代人經常否決別人,要用“不逆人意”來修養自己。“不逆人意”是最高貴的修養,是最高尚的情操。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他對佛陀的尊重、順從,可以說“要他站,則不坐;要他坐,絕不站”。佛陀在因地修行時,身為須達拏太子,凡人民有所求,不論衣服、飲食、金銀珍寶、車馬、田宅等,甚至妻子兒女,無不施與,因此又稱“善施太子”。此外,禪師的“唾麵自幹”“老拙自倒”等,都非一般人所能為也。

“不逆人意”的人做事能成,“拂逆人意”的人做事難有助緣。從政者若真能時時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必是廉明之吏,必受人民愛戴;修道之人,若能時時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必是有德之士,必然道業有成。

“不逆人意”,實乃處世的最高智慧與涵養!

·佛光菜根譚·

恭敬是出於本心;

恭敬是從我開始。

能立誌,才能成大業;

有恒心,才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