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弟子們已經做好的決定,我即使不覺滿意,也不輕易說出一句否定的話。弟子有許多事情我根本不知道,偶爾在無意間知道了,我也不會怪他們不和我說,我以為自己能夠擔當最好。一旦他們出了紕漏,我不但不嚴詞責備,反而體念他們心中的焦急,給予種種指導,並且集合相關單位,共商良策,一起解決問題。徒眾和我應對,言語上偶有不當,我也不太計較他們的無心之過,頂多以幽默的口吻反嘲一記,在不傷感情之下,讓他們自己省悟。如此一來,不知杜絕了多少意見紛爭,泯除了多少代溝問題,無形中也帶動了全山徒眾以和為貴的風氣。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洞悉人之常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明白事之常理。”管理,其實就是要“幫助你”。就像洗衣服一樣,必須搓揉洗滌才會幹淨,自己無法改正的壞毛病就需要別人適時地幫助。如何做好管理,有三個原則:

    一是用“情”管理。父母管兒女要有愛,老師管學生要能保護他,長官管部下也要給予關心。人心是肉做的,用愛、用情來管理,才能贏得人心;沒有愛心,對方不服氣,就難以管理了。

    二是用“理”管理。有時太重情愛的管理,無法折服對方,這時就必須講究“理”了。家庭有倫理,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上慈下愛;職場有倫理,則上下和諧,做事有條理計劃,被管理的人也會心甘情願地服從。

    三是用“法”管理。如果道理行不通,隻得仰仗於“法”了。國家定有法律,軍有軍法,商有商法,教育有教育法,法能公平地把人和事都管理好。

    人我之間也常有“見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別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看到別人升官發財,就嫉妒他、打擊他、阻礙他,這般損人又不利己的行為,人際關係當然不會和諧。人,一旦有了計較、比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親密如家人,恩愛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鬥爭。人之所以會有紛爭和不平,往往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知如何修持“我”,甚至還強烈分別“你”和“我”,因此產生“爺爺打孫子,自己打自己”以表示“你打我兒子,我也要打你兒子”的愚癡行為。與人相處,要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如果能常常將心比心,互換立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