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講究企業經營、投資理財。過去釋迦牟尼佛也重視經商之道,重視儲蓄布施,例如《雜阿含經》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有了金錢,如何理財投資?《阿含經》也有四句偈說:“一施悲和敬,二儲不時需,三分營生業,四分生活用。”

現在工商業發達,商業貿易活動頻繁,很多人都以經商為業。經商有經商之道,茲述如下:

一、童叟無欺是經商之道。過去中國的商人習慣在店鋪裏張貼“童叟無欺”的標語,表示對於上門購物的顧客,不管老的少的,都不會有欺騙的行為。所謂經商要有商德,商人的道德,就是講究“童叟無欺”的誠信。觀諸舊中國的社會,很多商家雖然店麵很小,但都確實認真履行“童叟無欺”的信條,在高度工業化的現代,應該將此優良的商業傳統,一直傳承、維護下去才好。

二、信用可靠是經商之道。商人要建立商譽,商譽就是“信用”。不論商店大小,一定要有信用,有了信用,各方顧客雲集而來。尤其有信譽的商店,不用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是菜市場的行為;一個有招牌的商店,它的信用遠近皆知,主顧之間,都能互相信任。因此,有時候顧客上門,手頭不便時可以賒賬,等到逢年過節才來結賬,平時隻要招呼一聲,所需的物品包裝完畢,就能方便帶走。古老的中國社會,視“信用”為人的第二生命,哪像現在的退票、假貨、仿冒等行為層出不窮,真是人心不古。

三、研發商機是經商之道。商品銷售,也如戰場一樣,勝敗都要看商機。高雄有一家運輸木材的商團,運了一船木材要到日本出售。途中遇上台風警報,於是轉往菲律賓。滯留數日後,再開往日本。在此期間,日本發生地震,木材陡漲數倍,讓這一船滯留數日的木材,一夕賺了數倍之多,可見商機的變化莫測。現在的電腦、手機,一代代地開發,競相尋找商機。商機要靠自己仔細地觀察、研究,尤其商機也像一場情報戰,不能不謹慎從事。

四、重視人才是經商之道。人才是事業的根本,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有人才則成,無人才則敗,所以佛教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尤其商場更是需要精明幹練的人才。過去世界各國都“重武輕文”,注重國防建設,但現在大部分民選政府,都以經濟為先。所謂“財經內閣”,因為他們知道,唯有把經濟搞好,社會安定,讓選民就業賺錢,大家口袋滿滿,他們就會投你一票。現在舉世既然如此重視財經問題,經商的商業人才怎麽會不重要呢?

五、善財能舍是經商之道。經商為了贏利賺錢,本來無可厚非,但是賺了錢以後,要能懂得用錢。一個優秀的企業家,賺了錢財,都懂得將錢財分享給公司大眾,所謂“紅利分享”。甚至對於公司贏利所得,除了正常的繳稅以外,還能提出多少百分比回饋給社會,例如捐給慈善機構,或是一些弱勢團體。所謂“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會賺錢,也要會用錢,這才是經商之道。

·佛光菜根譚·

商場的競爭要憑恢宏的氣度,

事業的大小要有健康的賽跑,

財富的擁有要靠大地的普載,

群我的融合要靠人脈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