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與生物之間,原本是和諧共存的,但是,隨著人類生活的欲求和物質的富裕,這種和諧美好的關係,已逐漸蕩然破壞。全球環境的變遷,如氣候暖化、空氣水質汙染、海平麵上升、地層下陷、生態係統改變等等,對我們的生存與健康,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人類對地球的摧殘戕害,也引來了地球的反撲,最終使人類自食其果!

其實,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世間的一切災難大多是人類共業所造成。一些看似起因於不可抗拒力的天災,追根究底也都是源於人類的貪瞋無明,是因人類需索無度,不懂得善待地球,過度開發、使用所致。因此我曾經說過:“世間上的問題,大都是源於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如何突破困境,解決世間的問題,唯有靠人類自我覺醒。”

而佛教,就是幫助人們進行自我覺醒的。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佛教是一個很有環保意識、非常重視環保的宗教。自古以來,寺院建築常與山林融和,僧侶植樹造林,不隻美化了環境,更具水土保持之功;佛門裏“同體共生”、“慈悲護生”、“勤儉惜福”的觀念,應用在生活裏,就是最具體的環保行為。

佛教不僅主張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愛護,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教的環保思想,起源於釋迦牟尼佛對“緣起”的覺悟,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眾緣和合所生,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例如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陽光、空氣、水等資源。在《毘尼母經》卷五裏,佛陀明示:“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三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在《雜阿含經》裏,佛陀也說:“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種植華果樹木,除了美化環境,更能淨化空氣,保護水源和大地,是利人利物的大功德。

阿彌陀佛是佛教有名的環保專家,他在因地修行時,發四十八大願,為建設清淨安樂的世界,曆經久遠時日,成就了零汙染的西方極樂世界。那裏的建設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非常美好。淨土中隻有公益沒有公害,隻有美好沒有髒亂。尤其在淨土世界裏,沒有三惡道的眾生,都是持守淨戒的善人,沒有空氣、水源、噪音、暴力、毒氣、核能等各種的汙染,氣候清爽宜人,人人身心健全,壽命無量,是徹底推行環境保護的最佳典範。其他如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以及三世諸佛的清淨國土,無不是規劃完善的美好居處。

當前環保的問題有內在的心靈環保及外在的生態環保,心靈環保要靠大家淨化自己的貪、嗔、癡三毒;生態的環保,比方自然界的保育、空氣的淨化、水源的清潔、噪音的防止、垃圾的處理及輻射的防止等,則須靠大眾的力量來共同維護。這其中,心中的清淨更是最大的環保,而一般的環保都是心外的。因此,佛教認為,環保觀念的建立應從人心開始。基於這個理由,我一直積極投入淨化人心、教化社會的工作,我們佛光會過去宣導“七誡運動”,呼籲大家一起“把心找回來”,同時透過環保認知與實際參與,舉辦植樹救水源、保護野生動物、賑災送溫暖、友愛服務、雲水義診等,這些都是有益世道人心,能達到環保功效的事業和活動。有了環保的心,才能有環保的“行”,也才能最終改變我們對待自然的方法,讓整個環境都變得如同佛土般和諧、美好。

·佛光菜根譚·

修橋鋪路,是給予大眾的方便;

說法度眾,是給予他人的成長;

不生惡念,是給予自己的淨化;

常行善事,是給予社會的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