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有它們獨有的感覺、行為能力和溝通方式,較高等的動物更具備喜怒哀樂的感情,會思想、會學習,它們“動腦筋”之後所表現出的行為,常令人莞爾並歎為觀止。

    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勞倫茲(Konrad Lorenz)是動物行為研究的先驅,他在《所羅門王的指環》一書裏生動描寫過動物的許多不同習性和行為模式。他認為,許多動物喜歡惡作劇的程度和調皮搗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寫的小魚兒回家睡覺的過程極為有趣。魚爸爸、魚媽媽趕孩子“回家”睡覺的方法是:將幼魚含進嘴裏帶回家。從嘴裏吐出的幼魚,其氣囊會自動緊縮,身體變得比水重,所以隻好乖乖地沉到洞底睡覺。有一次,一隻寶石魚爸爸在追趕貪玩的孩子途中偷空進食,當它正咀嚼半截搶到的蚯蚓時,發現尚有一條幼魚在外麵遊來遊去,它急忙趕過去,一口將幼魚吞進已塞滿食物的嘴裏。此時,魚爸爸的嘴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要進胃的蚯蚓,一樣是要進穴的小魚,該怎麽辦呢?

    這時,它居然跟人一樣,先把一切行動停頓下來,呆了幾秒鍾,絞盡腦汁,並最終想出了辦法:先把嘴裏的食物吐出來,再將幼魚吐出來,經過“變重”的反射作用,魚寶寶就乖乖地沉到水底了。然後,魚爸爸一邊監視躺在水底的孩子,一邊不慌不忙地把蚯蚓吃掉,吃飽後再把小孩吸進嘴裏,帶回家交給魚媽媽。

    白居易稱讚鸚鵡“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不過,一般而言,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鸚鵡和其他鳥類的說話現象,僅是一種反射的仿效行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美國帕杜大學女心理學家愛倫·皮普伯格卻提出一個新觀點。她經過實驗,發現鳥經由學習,也能理解語詞的含義,進而對人們提出要求。

    勞倫茲也提過她曾飼養的一隻非常聰明、頑皮的鸚鵡。這隻鸚鵡趁著他父親在陽台睡午覺時,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並且整整齊齊地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單獨放一堆,背心的扣子放一堆、褲子的扣子放一堆,絲毫沒有混淆。這隻鸚鵡的另一個把戲是:它喜歡咬住一團毛線的線頭,然後衝向天空,把整團毛線打開,再繞著樹有規則地打轉,將整棵樹都纏上鮮豔的毛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