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世間多數人覺得此身是累贅、是負擔。到底是什麽東西給我們負擔,讓我們覺得累贅?最大的關鍵在於“迷”與“妄”。愚昧、迷惑、虛妄,讓生活及生命都成了負擔。在此有八點迷與妄的省思:

第一,心不迷不度生死

我們所以流轉五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生死海裏頭出頭沒,就是因為心給迷惑了,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轉動了,心境被“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八風煽動惑亂,生死輪回,沒完沒了。能夠轉迷成悟,即能度脫六道輪回的生死之累。

第二,愛不重不生娑婆

我們為什麽要到這個世界來,因為“愛”。世人沉溺執著於情愛之中,如佛經說:“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不能將私愛轉為慈悲大愛,隻得為恩愛所縛,不得出離娑婆苦海。

第三,業不繁不憂形質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如何修行?禪師說:“饑來吃飯困來眠。”問:“誰不是如此?”禪師說:“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一個人業障愈輕,愈不會掛念這個身體要種種享受,就不會有衣食住行的種種掛礙。

第四,念不起不生業果

邪念、妄念如果不生起,就不會有生老病死,貪嗔愚癡。身體也是自己造作來的。佛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如果不造作,就不會受苦。

第五,道不學不明本源

假如不學道,那麽有關“人生從何來?死到何處去?”的問題就無法弄清楚,不能明白。隻能渾渾噩噩地隨著生死流轉,渺渺茫茫地一世又一世地輪回。

第六,戒不守不知過錯

世間講法律,佛教講戒律,其實都是處世的準則。一個人沒有法治的觀念,就會犯法;沒有守戒的美德,就不知改過遷善,錯失圓成人格的機會。

第七,禪不參不識自性

靜坐參禪,主要是觀照自己,認識自己的本來麵目。常人的心,一天到晚往外奔馳,在求虛逐妄之間打轉,遺失了本性。若不參禪,就無法識自本性。

第八,佛不成不能解脫

學佛就是循著佛陀解脫的道路走,跟佛一樣達到解脫之境。否則,雖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性還是被煩惱塵垢給掩蓋住,仍被生死、煩惱、人情束縛,而不能解脫生死。

有人視此身為包袱、累贅,過得很辛苦、很無奈;有人視此身為道器,過得很法喜。如能了解迷妄的關鍵,就能背塵合覺,一步步達到解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