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李白說:“大塊假我以文章。”信手拈來,無不是他撰寫文章的好題材。身處天地之間,我們也要時時讓自己的身心走出家庭、走出團體,走到大自然,接觸大自然,寬大心胸,從大自然無數的內容裏,體會學習之道,提煉文章素材。如何觀察?有以下四點意見提供:

第一,觀晚霞悟其無常

晚霞如詩如畫,美得讓人心醉。觀晚霞綺麗多變,卻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假如能從“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中,悟到無常,你就曉得要求自己不斷地改變進步;你能悟到無常,就知道一切因緣不等待、不停留。好比哲人有言,人永遠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隻有催促自己把握因緣,邁開腳步,不斷往前走出去,才能積極開創未來。

第二,觀白雲悟其卷舒

天上悠遊的白雲,有厚的、有薄的;它像鳥、像花,隨意變化出各式各樣的形態,多超然、多自由。觀看白雲舒卷自如,因為“雲無心以出岫”。麵對生活的每個當下,你能體會白雲的任意飛舞,逍遙自在,學習白雲的舒卷自如,飄逸灑脫,不再為周圍的芝麻小事,計較掛心,我們便能隨緣放曠,隨遇而安了!

第三,觀山嶽悟其靈奇

看山嶽,高低不同;觀奇峰,崎嶇不平,你能感受它縱橫起伏的壯美,領悟它靈秀挺拔的氣概嗎?蘇東坡瀏覽廬山時寫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近看嶙峋,遠眺巍峨,遠近不同;正觀高拔,側看蜿蜒,每看各異。對應世間,從什麽角度看待事物,自然也會有什麽風光呈現。假如你能從靜觀山嶽,看出它靈奇偉岸,心中一定也能擁有恢弘的氣度。

第四,觀河海悟其浩瀚

目光如豆,隻會讓生命變得狹隘;眼光短淺,隻會讓生活變得窄迫。生命必須含藏包容,才能獲得寬闊;生活要能縱橫發展,才能獲得生機。你看,水碧連天,海天一色,海的無邊無涯,多具包容性。你觀河海廣闊,那種洶湧奔騰、浩瀚無垠,不正能擴大我們的心胸嗎?能像河海一樣,在世間,又怎會不寬容?還有什麽值得我們斤斤計較的呢?

徐誌摩曾說,想要醫治生活的枯窘,“隻要不完全遺忘自然,一張清淡的藥方,我們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在青草裏打幾個滾,到海水裏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負擔就會輕鬆了”。身處都市樊籠的現代人,身心如何獲得抒發?隻要走出去,走到大自然,就是滌淨心靈的良藥。

無怪乎,古代詩人文豪,多愛以大自然為題,縱情其間,自我排遣。所謂“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故說天地之間,皆是啟發心靈的文章,造就人生的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