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中國的團隊是互動型的,不提倡個人主義。曾有一種怪現象:越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越不受企業的歡迎。關於這一點,企業的回答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學問很好,但是太自我了,沒辦法和別人合作。

    一個人要投入一個團體,就不能太自我。凡事好商量,遇到爭執,各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才能維護團結,否則就是一盤散沙。一個人太自我,隻能以事為中心,不能以人為中心。太過於自我的人,在公司裏隻能大材小用。即使他學問很好,專業素養也很好,可是老板隻能讓他做可以獨立完成的項目,因為他跟誰都合不來。在美國,個人主義卻可以行得通,你有能力,就要表現出來。但這樣的人在中國往往會吃大虧的,當然,中國人沒有日本人那麽極端,所有出頭的釘子都打進去;也不會像美國人那樣,有能力就盡量表現。在中國,凡是有能力就馬上表現、自我膨脹的人,很快就消失了,就跟氣球一樣。

    中國人的要求比較簡單,隻有兩個字——合理,合理就好。合理是人決定的,不是法決定的。合理不是通過製度產生的,製度比較死,而人比較靈活。

    不可否認,中國人比較喜歡變化,在中國人看來,不變是非常態,變是常態。全世界最懂得變化道理的是中國人;美國人為什麽要強調求新、求變?就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什麽叫作“變”。懂得怎麽變的人已經把“變”當成家常便飯了,就不會再談“變”。

    中國人都很安分守己,但是當情況許可的時候,就會想到變通。中國人不會亂變,但時刻保留變通的餘地。

    中國人經常同時講兩句話,比如,“事無不可對人言”,敢做就要敢說,但另一句話又說,“逢人隻說三分話”,而且那“三分”還是不重要的“三分”,說了等於沒說。這兩句話怎麽理解?我觀察了一下,真正做到說了等於沒有說的人最“長壽”,如果說得很清楚,就沒有機會再說,也就失去了變通的餘地。

    後來,我悟到一個道理,即老祖宗的話永遠沒有錯,隻是我們看錯了,想錯了,做錯了。我以前覺得,老子對不起我們,他的哲學亂七八糟,一無是處。其實不然,《道德經》這本書永遠不會錯,因為它根本沒講什麽,什麽都沒講難道會講錯嗎?這就像現代的模糊理論。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依托

    科學技術不存在國界性,是可以並且值得借鑒和運用的。但是團隊管理涉及的是最為複雜的人的因素,必須依據團隊管理的對象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性來予以不同的處理。因此,要把握中國式團隊管理的核心內容,首先就應該從分析中國的傳統文化入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